田志明和孩子們一起在南京玄武湖進行課外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當代“私塾”聯手之困
在選擇在家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的背景下,正有一部分家長,不滿足于獨自在家上學的封閉與孤立,將孩子集合起來,共建理想教育的實驗田。然而,這種聯盟能堅持多久?模式可否復制?是否會不可避免地向小型學校轉變?一切仍是問號。
在南京,2歲女兒的爸爸田志明,帶領著4個持有共同教育理念的家庭開啟了“魔法學校”,以實踐他理想中的家庭互助教育同盟。
在石家莊,一位6年級男孩的媽媽耿彥紅,在網上發帖征集同伴,構想著一所文化課與戶外體驗課并重的“秋山學堂”。
在北京,還有一位子揚爸爸,創建了以“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為核心理念的新式小學蒲公英學苑。
在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浙江等地,不讓孩子進入傳統公立學校的“在家上學”教育個案在十余年來不斷出現,一些家長從不滿足于傳統教育體制的刻板和單調,漸漸轉向不滿足于孩子獨自在家上學的封閉與孤立,因志同道合,他們走到一起,共同尋找體制外教育的聯合,發展出一種新型的在家上學互助聯盟。
然而,這種聯盟能堅持多久?模式可否復制?是否會不可避免地向小型學校轉變?一切仍是問號。
5位家長的互助實踐
男孩TOMMY,拿著一把鋼卷尺走到小明叔叔面前。尺子被拉出來,殼蓋已經松動。
“你是要把它拆開看看里面是什么嗎?”——一般父母遇到這樣的請求,常常以欠手欠腳、弄壞東西為理由喝止。
“我來幫你。不過,你要記得還能把它裝上去。”田志明毫不猶豫地將殼蓋打開,“你猜這里面是什么?應該有一個彈簧,一拉就繃緊了。那么,你自己來研究一下。”
拆卸東西、玩電腦游戲、畫T恤衫,這些在傳統公立學校里不合規矩的請求,在田志明的魔法學校里都能被滿足。魔法學校目前有5名學生,6歲男孩TOMMY和鬧鬧,13歲女孩清如和悠悠,加上田志明自己的2歲女兒。田志明是學校唯一的專職教師,孩子們親切稱他為“小明叔叔”。
他們的課程安排,上午多是語文、英語等文化課的自學與輔導,下午則是小明叔叔組織的各類活動,比如生物觀察與實驗、劇場工作坊、紀錄片討論、計算機與網絡課、陽臺種植、糕點制作等等。最近,孩子們和小明叔叔還在商量著,要將墻壁做成攀巖、二樓改造成酒吧,然后練就“嗖嗖”爬上去的本領。
學校成立于2012年5月,剛搬進南京市奧體中心附近的這套小區公寓來。每位媽媽交了啟動資金1萬元,共同負擔每月3500的房租及水電費、餐費等生活開銷。另一群雖未參加但關心著學校發展的媽媽們,帶來了窗簾、椅子和一些紙筆,還有人主動認捐了電飯鍋、古箏和茶具。孩子們自己量了房間面積,鋪了地毯;四張床板剛剛被安裝完成;彩紙、畫筆散亂在地上,雜亂而有生氣:魔法學校正呈現出它最自然樸素的模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