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部分中國人都已衣食無憂,以前那種“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貧困狀態一去不返了。衣食無憂之后,人們在想些什么?期待有了怎樣的變化?需求有了怎樣的提升?這些改變與提升對執政者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戰?厘清這些問題,意義重大。
沉下心來體察社會,我們可看到諸如此類的現象:
雖然經濟總量高速增長,但越來越多的人住不起、學不起、病不起;
雖然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卻漸成普遍心態;
雖然政治透明度越來越高,但不滿與指責充斥網絡;
……
有專家坦言,衣食無憂解放了人的心靈,使每個人有能力去思考生存之外的東西,因此,當前社會是人心在前面狂奔,而身體卻落在了后面。如何讓身體跟隨心的步伐,做到心體合一、內外和諧,不僅是每個個體需要深入思考的人生命題,也是執政者深化改革、推進社會轉型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本期“特別策劃”從衣食無憂后人的需求與期待的變化入手,探討當前社會生態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治理社會的意見建議,并從對比的視角,介紹了西方國家在衣食無憂后的治理借鑒。專題有許多精彩觀點發人深省,比如:
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調查顯示,九成受調查者認為衣食無憂后幸福感不升反降;
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后,人們的期望值普遍攀升。高期望與實際經濟水平、補償水平的落差往往是激化社會矛盾的直接原因;
富裕的人群與饑餓的人群具有本質的區別,他們并不想毀壞社會的根基,因此,網絡上的各種非理性漫罵等過激行為,不過是一種宣泄而已,執政者應高度關注,但不必過分在意;
規范體系中核心的規范就是道德和法律。共產黨要繼續執政,長期執政,政府必須最大程度滿足民眾日益豐富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
衣食無憂之后,仍需你我共同努力,才能讓國家和民族更加繁榮昌盛、和諧幸福。
幸福感不升反降為哪般?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調查說明:
調查時間:2012年6月15日至6月19日,共5天
調查樣本:8641人(網友8102人;隨機問卷539人)
調查方式:在人民論壇網等多家網站推出調查問卷;聯合人民論壇調研基地
隨機發放書面問卷(發出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39份)
數據處理:網友占權重70%;隨機問卷調查占權重30%
調查結果:
七成受調查者自認尚處溫飽水平體現公眾生存焦慮
九成受調查者最大期待是“物價更低,房子更便宜,生活成本更低”
八成受調查者認為當前最需要加強“依法行政,司法公正”
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使絕大多數中國人擺脫了缺衣少食的狀態。最基本的生存難題解決之后,公眾的需求也開始從求溫飽向求發展轉變。這種觀念和態度的變化,對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生態都產生了微妙的催化作用。衣食無憂后,公眾的幸福感是否更強了呢?公眾還有哪些新期待?政府如何轉型,才能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新需求?圍繞以上問題,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展開了專題調查。
七成受調查者自認尚處溫飽水平體現公眾生存焦慮
您認為自己豐衣足食了嗎?對此問題,70.1%的受調查者的回答是“溫飽”,認為自己處于豐衣足食狀態的受調查者占比22.4%,認為自己處于“小康”或“富裕”狀態的受調查者占比總計不足5%。
2011年中國的GDP已突破47萬億,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中國社科院也發布藍皮書稱,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成中上等收入國家。從客觀來看,百姓“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狀態已一去不返了,絕大多數公眾解決了溫飽問題,相當一部分人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可從主觀的感受來看,緣何大部分人自認只處于溫飽水平?
受調查者的意見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一,雖然人們收入普遍增加了,但仍需面對房價高、學費高、醫療費用高等難題,買一套房、供養一個上大學的子女、或是遭遇一場大病就足以讓一個殷實的家庭變得窘迫,因此許多人缺乏安全感、存在生存焦慮。七成受調查者認為自己在溫飽線,正是這一心理的反映。二,雖然生活水平都上升了,但與巨富階層相比,多數人還是會有被“剝奪”的感覺。有受訪者坦言,富豪們一個包、一條領帶都動輒幾萬元,普通百姓一個月幾千元的工資自然只能是“溫飽”以下。三,許多受調查者認為,我們正處于物欲膨脹的階段,消費主義盛行,對于物質需求不少人仍有一種饑餓心理,幾乎是本能地對個人的經濟現狀不滿意。
有專家指出,當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他的需求很簡單,也容易滿足。但是,當一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不再滿足于吃飯穿衣這些單純的需求時,不滿足感要強烈得多。公眾對于自身仍處“溫飽”的感嘆,在一定程度上是公眾更高期待的體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