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CFP/圖)
“要理解方舟子,需要看他長期以來的對手”。好斗的性格或許天然有之,但如今“一個也不饒恕”的立場與廣受道德質疑的戰斗邏輯,卻是在“千錘百煉”中形成。
與方舟子有關的論戰漸成攻訐,言語羞辱與文革式指摘蔓延,且演變成現實世界中的人身威脅,沒有什么比這樣分裂的互聯網更令人心寒。
回頭省視方舟子如何煉成、怎樣參與到網絡辯論方法的塑造之中,或是檢討當下互聯網風格的路徑之一。
45歲的方舟子可能是中國最富辨識度的公眾人物。他身材高瘦,臉骨棱角分明;說話口音濃郁,聽者時常頗感費力。但是如果把他說的話整理成文字,很多時候會發現他的表達比一般人要嚴謹明晰得多。
這個最富辨識度的人同時又是最難以被定義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容易引發立場截然對立的反應。2012年1月11日中午,方舟子出現在北京電視臺的一檔辯論節目里,主題就蘊含著非此即彼的態度:“是否支持方舟子的打假”。
辯論現場的氣氛一開始就劍拔弩張,當話題轉入“轉基因”時,混亂達到了最高點,大批來自“烏有之鄉”網站的觀眾高舉反對牌,揮舞著手臂,大罵:“漢奸!賣國賊!騙子!”還有人將手中的牌子砸向場內。方舟子也怒不可遏,猛拍桌子,呵斥這幫臺下的觀眾“滾出去”。
幾名脾氣火爆的觀眾躍躍欲試,打算沖上主席臺。方舟子的朋友司馬南大喝一聲“我可是練家子”,總算鎮住了場面。司馬南是“烏有之鄉”這個政論網站的明星,但是在“科學”問題上卻堅定地站在方舟子一邊。
臺上臺下壁壘森嚴的這一幕是方舟子處境的生動寫照。在互聯網上,“挺方”和“倒方”的攻防戰像時鐘轉動的指針一樣全天候行進,即使全世界的時鐘都停掉,對壘大概也不會停止。
方舟子不分時間、地點和范圍地招來對手,對手們除了在反對方舟子這一點上可以達成一致,自己隨時也會吵起來,有時候他們是朋友的敵人、敵人的朋友,有時候也可能是朋友的朋友甚至敵人的敵人。
方舟子的好斗很容易讓人們想起他一心效仿的魯迅。林語堂評價魯迅的一段話如今可以拿來描述常年居住在網絡上的那個方舟子:“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
一個人如何能在一部分人中受到狂熱追捧,同時在另一部分人中臭名昭著?他是支持者眼中的正義守護者,還是反對者眼中的偏執狂?
鳳凰周刊執行主編黃章晉自認是方舟子的支持者和理解者,他評價說:“要理解方舟子,需要看他長期以來的對手”。而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方舟子有著自學生時代開始的漫長的論戰經歷,在被大眾知曉之前他已有過無數的對手。好斗的性格或許天然有之,但如今“一個也不饒恕”的立場與廣受道德質疑的戰斗邏輯和方法,卻是在“千錘百煉”中形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