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成回扣“過三關”
成行業潛規則
一個藥品要讓患者買單,必須經過三道關卡:廣東省醫藥采購平臺、醫院遴選專家組、醫生。醫藥代表如何用“糖衣炮彈”一道道打通關,將高價藥賣給患者?近日,廣深兩地醫療界的政協委員向晶報記者解開了藥品采購背后的“公關”鏈條。
上平臺:招標前專家收到藥商短信
據廣州市某區政協委員、廣州某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介紹,平臺有一個遴選專家庫。每次招標都是從專家庫里隨機抽選專家,迅速集中到某一地點進行藥品議價。“按理說,這套程序也很科學,專家是隨機抽的,地點是臨時定的,時間是保密的,藥商和經銷商似乎沒法事先接觸到遴選專家。”但這位主任告訴記者,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每次招標前,就會有專家開始收到短信,而他本人就曾經收到過這樣的短信:“某某主任,您是否參加本次招標會議?如果參加,請您支持某某藥廠的某某藥品。”
這位科室主任說,盡管他沒有參與過現場議價,但據參加過的同事稱,當遴選專家抵達議價現場時,醫藥代表早已“潛伏”在此。“這里有什么貓膩,平臺里的藥是怎么進來的,專家的信息是誰泄露出去的,招標時間是如何被人知道的?相信大家能猜到一二。”這位專家無奈地說。
進醫院:專家各有利益心照不宣
根據《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品陽光采購醫療機構藥品遴選實施辦法》,進入醫院的藥品都是由醫院的藥事管理委員會組織的專家遴選的。以一個三級醫院為例,專家庫成員不得少于150人,另外還要成立由紀檢監察、財務、審計、醫學、藥學組成的藥品采購監督委員會。遴選藥品時,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專家,按照藥品類別分為不同組,三級醫院一組不少于25人,由專家組實名制投票遴選藥品。
既有專家組投票,又有監督委員會監督,為何“進醫院”這一關還能被醫藥代表打通?曾經參與過藥品遴選的深圳市政協委員、市眼科醫院角膜與眼表疾病專科主任姚曉明深知其中的奧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姚曉明說,雖然專家組成員來自不同的科室,但可能有各自的利益傾向,只要某個專家極力推薦某一個藥品,大家就形成默契,互相支持,心照不宣。所謂的藥品遴選、設備招標,很多都是“走過場”,大家都是一個醫院的,運動員和裁判員都在一個組里。
過醫生:吃回扣只選貴的不選對的
藥品能不能賣出去,最終還要靠醫生的一紙處方。作為醫院藥品銷售的最后一環,醫生自然是醫藥代表的重點公關對象之一。廣州的這位科室主任告訴記者,醫藥代表到醫院診室串門是常有的事,有的放下資料就走,有的會推銷藥品,還有專門掛號來的。為了推銷自己的藥品,除了登門拜訪,藥商或經銷商還會通過請醫生吃飯,贊助學術活動等形式拉攏關系,還會通過幾個行業的“大腕”講課,向年輕醫生鼓吹這個公司的藥有多好。“像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落馬的原感染科主任羅紅濤就是這種情況,收了別人的錢,要求科室里其他醫生只能開這一種藥,不能違反‘臨床治療路徑’。”
這位科室主任說,他本人對收回扣開貴藥的行為是反對的,甚至還有過把醫藥代表轟出門的經歷,但有些醫生的確是收了別人的回扣,只選貴的不選對的,覺得進入平臺的就這些藥,不用張三的就用李四的,自然是和誰關系好,收了誰的利益,就開誰的藥。有些醫生還存在這樣的想法,即使醫生不收回扣,藥商也不會把利潤留給患者,藥價還是那么高。看著身邊其他同行收了,干脆自己也把回扣裝進口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