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各地幼兒園招生正在火熱進行中。記者采訪發現,公辦幼兒園因為沒有統一、公開、成文的招生管理辦法,各主辦單位各自為政、自行其是,導致公辦幼兒園的“一位難求”甚至超過中小學校的“名校之爭”,“擇校熱”之后再上演“擇園熱”。
公辦園“稀缺” 入園成為“拼爹游戲”
廣州劉先生感嘆,上個公辦幼兒園怎么就這么難?從“被贊助”到“被自愿”,沒有相當的條子、票子別想上。
王女士為擔保兒子一年后能上公辦幼兒園,提前一年報了公辦幼兒園的“親子班”,每學期5000元。“其實就是花錢買名額,‘占個坑’,擔保一年后能上這個幼兒園。”
廣東省政府督學李偉成說,公辦幼兒園辦學歷史悠久,辦學規范化程度高,且收費低廉,“價廉物美”的東西誰不搶?然而,目前各個地區公辦園的比例都非常低,在公眾對學前教育的需求不斷提升和優質資源如此稀缺的矛盾對比下,入公辦園漸漸淪為“拼爹游戲”。
自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下發以來,各地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政策密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然而公辦幼兒園的“亂招生”,社會上質疑之聲越來越響亮,一些城市也開始了艱難的改革之路。
廣州市教育局局長屈哨兵不久前向媒體通報:公辦幼兒園招生方案即將出臺,核心內容是以抽簽、搖珠或電腦派位的方式招生。有關人士透露,該方案有望在2013年實施,將拿出公辦園50%的學位派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工作者告訴記者,事實上,贊助費也好,捐資助學費也罷,都是直接上交財政,然后再由財政以教育經費的名義劃撥下來,就是說,名義上是財政投入學前教育經費,實際上是由“票子生”們埋單。
公辦幼兒園“零門檻”公平招生遭遇現實困境
從拼爹、拼房、拼票子到“零門檻”的公平公正公開招生,教育部門和幼兒園可謂是煞費苦心。但是,這個理想愿景在現實中有沒有可操作的空間?眾多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表示,把義務教育階段“電腦派位”招生引入學前教育是一個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但是當前還缺乏可行性,要逐步實現。
困境一:取消機關辦幼兒園阻力大。
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辦幼兒園,為的是讓本單位職工安心工作。另有少量由教育行政部門主辦的,作為“示范園”。改革開放之后,企事業單位剝離“小社會”,紛紛關停了幼兒園,或者轉制為民辦。而教育部門和黨政機關由于有財政經費保障,不僅保留幼兒園,而且越辦越高級。在廣東,評上最高等級“省一級幼兒園”的,幾乎全是公辦幼兒園。
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江東坦言,要改變這個現狀需要協調多個部門,并不是教育部門一家所能決定的。
困境二:布局不均衡,公辦園派位面臨操作難。
廣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工作者說,如果按就近入園原則實施按地段“電腦派位”,基礎條件必須在劃定的每個區域內都有一至兩所的公辦園,但是現實情況是,公辦園往往集中在某幾個區域,布局相當不均衡。
據了解,深圳市公辦幼兒園占所有幼兒園的比例僅4%,廣州不到30%,北京、上海不足50%,而且大量集中在城市中心區。
困境三:缺乏剛性法律法規保障執行。
深圳梅林一村幼兒園園長姚藝說,學前教育并不同于義務教育,沒有法律對招生明確規范。即使有教育部門的指導性意見,卻缺乏剛性約束。中小學招生及管理可參照義務教育法,其它類型學校招生可參照教育法,可是學前教育目前還沒有可參照的法律。
公辦園招生應有法可依 呼喚學前教育立法
公辦幼兒園呈現出這樣的局面:一方面蛋糕越來越大、越來越甜美誘人;另一方面,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公辦幼兒園僧多粥少的局面難以徹底扭轉。如果沒有公開公平公正的招生規則,公辦幼兒園這塊大蛋糕,反而加劇教育不公平。專家認為,把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電腦派位的招生方式引入到學前教育是一個趨勢。
相關部門負責人鄧靜紅曾提出,每年大量的財政經費流向了機關幼兒園,然而這些幼兒園卻只向內部子弟開放,剩余的學位,以收取高額贊助費的形式招“票子生”。公辦幼兒園這種不合理的招生制度必須改變。
專家認為,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盡快出臺學前教育法,讓公辦幼兒園的招生不是各個部門或幼兒園個體的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并從法律的角度明確學前教育的地位、性質、管理、招生以及政府財政投入等各方面。(記者 鄭天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