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捐獻就可能延長一個生命
今年5月,40歲的深圳打工媽媽袁德珍在經歷半年內接連失去丈夫和兒子的悲痛煎熬后,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自己腦死亡的11歲兒子田干的所有器官及遺體捐獻出來。
5月13日母親節當天,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進行的器官捐獻移植手術中,小田干留下的器官和眼角膜使5人得到了及時救治。袁德珍捐亡兒器官救5人的義舉感動了無數人,但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了我國目前器官捐獻所面臨的尷尬和困境。
器官捐贈數量之困
長期以來,我國器官捐獻的發展一直舉步維艱。據衛生部統計數據,我國目前約有15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受捐贈器官少制約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余例。我國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負責此次小田干器官捐獻移植手術的中山一院副院長何曉順說,我國每年死亡人數900多萬,其中比較適合器官捐獻的如因交通意外、中毒、腦出血等死亡的潛在捐獻者占近四成,也就是說理論上有300多萬人是可以進行器官捐獻的,然而實際上我國每年捐獻器官很少。
中山大學眼科中心陳家祺教授也表現出同樣的無奈?,F年73歲的他從醫50余年。自他從事眼科工作的那一天起,就知道國內眼科專業存在著一個難題——角膜材料稀缺。他說,從技術上講,我國角膜移植手術已經很成熟,但是如果沒有角膜材料,再好的技術也派不上用場。很多患者在黑暗中焦急地等待著。
另一方面,在器官供求緊張的背景下,卻存在著部分器官的浪費。目前世界上已能成功進行的器官移植包括心臟、腎臟、肝臟、胰、肺、小腸以及腹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等。由于我國醫療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間的差距,“現在不是每一種器官都可以移植。”何曉順說。
“非移植”醫院亟待建立相關評估考核
2010年,衛生部公布了具有人體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名單及其相應的人體器官移植項目,全國31個省份的163家醫院名列其中。然而,據深圳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趙麗珍介紹,許多潛在的捐獻者其實都來自“非移植醫院”,即163家具有移植資質醫院之外的醫院。
何曉順表示,我國器官捐獻者大部分初訪單位是在基層醫療機構?!霸庥鲕嚨湣⒛X外傷等意外后,許多人由于病情嚴重,不可能全都送到大醫院,而往往會就近到基層醫療機構救治,而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和環境相對較差,對器官捐獻知之不詳,對供體的維護也缺乏必要的經驗。”何曉順說。
為此,趙麗珍提議衛生行政部門應該將這些“非移植”醫院納入到捐贈醫療管理體系當中,進行評估考核。“若不進行進一步的制度完善,許多醫院就會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積極性不高。有時候專家組到一些醫院評估潛在捐獻者的條件,他們甚至會認為這是在干擾他們正常的醫療秩序而不予配合?!?/p>
廣東省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辦公室主任李勁東說,“非移植”醫院首要責任是搶救生命,在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情況下,其對器官捐獻的不配合可以理解?!斑@就需要衛生部和紅十字會制定更嚴謹的器官捐獻流程,將器官捐獻納入到對這些醫院的評級考核中。”
據李勁東介紹,在國外的一些醫院,主治醫生在通知病人家屬患者病危、沒有生還希望時,還須告知家屬器官捐獻事項,由家屬決定捐獻與否?!爸髦吾t生要是沒有盡到告知義務,就會受到處罰,嚴重的會被取消處方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