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要命 血頭重來(何籽/制圖)
血荒,正不分血型、不分時間、不分地點,持續威脅中國。
推行多年的無償獻血,從沒有使中國的人口獻血率掙脫世界最低警戒線。
今日血荒,手術全停
5個小時開顱手術,一半時間竟在“等血”。
2012年6月1日,34歲的陳志云在北京遭遇交通事故,然而血液極度缺乏。4000毫升的急救用血,前后分兩次才從北京市血液中心調齊。
陳志云幸運地和死神擦了個肩。該中心的血情通報顯示,6月以來,除A型血外,其他三種血型都需要“緊急獻血”。他的妻子張琴不明白:“為什么急救用血都變得無法保障?”
2012年6月7日,沈陽盛京醫院肝膽脾外科主任戴朝六無奈地宣布“今日血荒,本科室大手術全停”。戴朝六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他從醫二十余年來第一次碰到手術被迫終止的情況。
5天后的6月12日深夜,北京友誼醫院外科醫生孟化在微博上疾呼“救救孩子”。一位不久前手術的年輕患者得了嗜血綜合征,急需血漿及血小板。“度過急性期,他肯定能活,否則不堪設想。”
這些關乎生命的吶喊并非個案。在重慶,O型血缺口近千袋,導致駐渝部隊緊急獻血;在江蘇淮安,A型血首次出現零庫存,已經到了無血可用的境地……
“過去說供血緊張是指某一血型緊缺或者季節性供血緊張,現在看這一缺口有擴大的趨勢。”衛生部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全國70個大中城市,兩年來出現“血荒”報道的已經多達47個。
“血荒”,曾經只是一個不時閃現的幽靈,如今它不分血型、不分時間、不分地點,日漸成為蔓延全國的常態。
業內人士還擔心,隨著醫改的深入,全國用血需求將在“十二五”期間出現井噴。如果不積極應對,那么無論是躺在手術臺上的急救者,還是該輸血的輸不上的患者,后果都將是致命的。
5年前,這種情況還不可想象。2007年6月14日,時任衛生部黨組書記的高強在全國無償獻血表彰電視電話會議上直言,“有的地方出現臨床供應短缺,甚至引發‘血荒’。”這被認為是最早承認“血荒”存在的官方記錄。
實際上,血荒現象在國內早已有之。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2005年以前,供血緊張已經在個別地區出現。2006-2008年全國多個省市出現季節性血荒。
進入2009年,血荒在春秋季節頻繁出現。進入2010年,青島、威海、昆明、南京、成都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庫告急,有的城市庫存量不足三天。最嚴重者,昆明市醫院每天的備血量,連一臺手術都滿足不了。“血荒”由此蔓延全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0年冬天,北京某大醫院各個血型的庫存連最基本量都不夠,以至于醫院男醫生都被抽走獻血了,“不計血型,只要健康就行”。
這也是官方認可的“供血緊張常態化”的節點——2010年年末。
在山東省煙臺市中心血站副站長楊建的記憶中,從1998年獻血法實施到2007年,煙臺的無償獻血量都是充足的,有時甚至需要停采某種血型。他記得,那時整個中國的血液采集量在這10年間每年都以10%至15%增長,直到2010年年底,供血壓力陡然劇增。
從目前來看,“血荒”出現的地點也都是有跡可循,一般來說,直轄市、省會出現的頻次高于一般城市,發達城市高于不發達城市。
衛生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1月至9月全國血液采集量增幅為5.8%,與往年相比增幅下跌近一半,在北京、浙江、海南、廣西等地,采集量甚至出現了絕對下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