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布控猶如諜戰片場景
異常信號檢測車到各考點巡邏,如發現非法發送的異常信號將迅速定位,這一幕猶如諜戰片場景
又到高考季。作為舉國第一大考,高考作弊與反作弊的斗爭從未停息。
自恢復高考以來,作弊方法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采用夾帶、傳紙條;90年代升級到利用呼機、手機、對講機;新世紀更用上了電子詞典、無線耳機、針孔攝像機和微型掃描儀等現代先進設備。
2006年高考考場初次試水監控探頭后,2007年北京考場和試卷保密室首次實現考試過程視頻全記錄。當年,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防止作弊光靠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矛盾雙方的對抗手段也早已從‘道德層面’延伸到了‘技術層面’。”
近兩年的全國性高考防作弊布控行動印證著戴家干的判斷。2010年,教育部、省考試院和市級招考辦實現三級聯網監控。今年四五月,隨著安防技術不斷升級,各地高考反作弊手段又經歷了一次技術升級。
無處不在的攝像頭
5月22日上午,本刊記者來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區北部的唐山市第一中學校內。此時正值當地2012年度學業水平考試期間,已經安裝完的高考專用監控設備正好“熱身”,通過在學業水平考試期間的表現來查找技術漏洞。
唐山市第一中學信息處主任孫燕文帶領本刊記者來到監控室,十臺標有“高考專用”標簽的顯示器上,九宮格狀的監控畫面不時被切換成四格或聚焦為單格,廣角定焦的監控探頭安裝在考場前方的一側,桌椅布置也經過規劃配合監控探頭的視野特點擺放,保證球形探頭無視野盲區。
“考試院有專門要求,監控錄像禁止變焦,這是為了防止拉近后考生的信息和試卷內容可能泄露。”孫燕文告訴本刊記者。定焦探頭雖無盲區,但記者觀察到,考場上靠后的座位處在監控畫面邊緣的考生可能出現監控畫面變形、甚至被前排考生遮擋的現象,“目前的情況的確是這樣,有些細微的動作完全依靠監控畫面很難判斷是否作弊。所以考場還是離不開監考人員的‘慧眼’。”
唐山市第一中學全校68個考場,再加試卷保密室和考務組各一個探頭,共70個攝像頭布下天羅地網。
據唐山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高大杰介紹,除去考場的監控設備,在試卷分發室、保密室、考點監控中心和英語聽力考試的播放室,都安裝有監控攝像頭,高考期間的實時錄像可以實時上傳至省考試院和教育部。
“監控錄像以本地管理為主,但視頻必須要做好備份。一旦需要傳輸,從網絡安全角度完全沒有問題,從學校到考試院的文件傳輸是通過專用保密協議傳輸的,一般人無法從網絡獲取。”孫燕文介紹說。
“監考人員從試卷分發室取出試卷,在去往考場的路上也都必須安裝監控探頭,監考人員必須按照事先劃定的路線直達考場,沿途每15米就有另外的工作人員監控。樓宇之間傳送,每15米還要另設監控器,樓梯轉彎處也有人監控,監控一條龍要做到無縫連接。”高大杰對本刊記者說。
河北省唐山市嚴密布設的考場視頻監控系統,是2007年試點建設標準化考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向本刊提供的資料,標準化考點建設的一個著力點就是要把“科技考務”理念融入到考試管理中去。
標準化考點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網上巡查、作弊防控、應急處置、考務綜合業務等系統。2012年高考前要基本完成所有地區高考所需的標準化考點建設任務,目前已建設了覆蓋全國各省級考試機構的教育考試專網;實現了國家指揮中心與34個省級指揮中心的互聯互通;全國31個省均啟動了考場網上巡查系統建設;20個省實現了國家、省、地市三級視頻指揮系統建設。
“我可以跟你‘秋后算賬’”
視頻監控系統實時錄下的視頻,當天考試結束后,考點的副主考、監控室組長和錄像備份人員,三個人要連夜對考試錄像進行備份存檔密封,然后交回考區的保密室存放。監控錄像可以作為查處考場違規行為的取證依據。
據高大杰介紹,河北省2011年高考結束后,考務組通過回放監控錄像查處的作弊違規情況就有88起。
“不但對考生,監控設備對監考人員也有震懾作用。”高大杰說,“沒安裝監控器以前,雖然有巡視員監督監考人員,但巡視員是流動的,做不到全過程實時監控監考人員的一舉一動。有了錄像證據,巡視員對監考員的懷疑也有了是非依據。”
“但監控攝像不是萬能的。”2011年參與高考監控工作的高大杰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監控系統最大的問題是對現場問題的解決能力有限。“比如有個考生正在傳紙條,監考老師沒有發現,監控中心發現后通知該考場主考員去核實,核實需要回放錄像,但監控設備還在實時錄像中,沒法暫停。現在的辦法是監控中心發現異常情況先記錄下時間地點,考試結束后再進行認定。”
“有了這個記錄,考生就不能存在僥幸心理,覺得監考老師沒看到就不會查處。我可以跟你‘秋后算賬’。”高大杰說。
在高考閱卷期間,省考試院會組織考務人員抽查錄像,重點回放敏感時段,“如開考前和考試結束后,監考人員啟封試卷是否按照規定來,考前有沒有答題的現象等。”高大杰說。
猶如諜戰片場景
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高大杰接到唐山機場安檢員的來電,詢問何時對監考人員進行金屬探測器的操作培訓。
每個考場配備金屬探測器也是標準化考點建設的內容之一,考生進入考場前,要排隊安檢,考生的腳要離開地面,這樣可以避免金屬探測器碰到樓板的鋼筋報警。
金屬探測器主要針對利用通訊工具作弊的行為,無線耳麥、眼鏡,甚至尺和橡皮,只要內部裝有顯示器,都會被檢測出來。
全國大部分考場已經實現了統一配備電子掛鐘,考生禁止攜帶計時工具。今年高考前夕,黑龍江省教育、考試部門籌集300萬元免費為每個考生配發一套考試專用文具,按編號配發,專人專用,在高考過程中考生不準帶出考場。這些地方性的舉措配合金屬探測器,盡可能杜絕了考生在文具、衣物中攜帶作弊設備。
據高大杰介紹,在高考過程中,唐山市無線電管理局會派出3輛異常信號檢測車到各考點巡邏,如發現非法發送的異常信號將迅速定位,這一幕猶如諜戰片場景。考場內也會架設無線電信號干擾設備,此外,巡考員每人配備一臺電子監考大師,這是第三層保險,一旦檢測到考場內有無線信號,巡考員能夠迅速定位作弊者和作弊設備在其身上的具體位置。
人防永遠是第一位的
除科技手段較量,針對冒名替考等人工作弊,考務人員也能“見招拆招”。2011年廣州在高考中首次使用“人臉識別系統”,此項技術已經在全國多地普及中。
高大杰介紹,2012年高考前夕,河北省每個考點都將配備指紋識別設備和二代身份證閱讀器,重重把關考生身份。
而針對考務人員玩忽職守,監考人員泄題作弊的情況,高大杰介紹:“監控室監控人員的組成,必須有紀檢監察人員的參與,堅持外派主監考員的原則,抽簽決定。”
為避免諸如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試院招考科科長周文勝為經濟利益竊取2012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卷事件在今年高考中發生,存放試卷的保密室也經歷了升級把關。
保密室設在各地考試機構,要求二樓以上,制式防盜門、鐵窗罩、監控探頭、紅外線報警器全副武裝。保密室分為內室和外室,外室為透明玻璃墻面,值班人員在外室活動,只能觀察內室的情況,不能入內。內室存放試卷,試卷放在帶密碼的鐵皮柜里。保管進入內室鑰匙的是一個人,保管鐵皮柜鑰匙的是第二個人,保管鐵皮柜密碼的是第三個人,“只有三個人同時出現,考務人員才能順利進入到內室取出試卷。”高大杰介紹說。
雖然技術上和人力上已經嚴密設防,但近幾年仍幾乎每年有作弊事件見諸報端。有學者分析,高考作弊之所以屢禁不止,是由于在我國法律和教育行政部門法規中,尚無專門法規規范和處罰各種難以界定的作弊行為。目前,2004年教育部發布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是處理高考作弊行為的唯一依據。
針對高考作弊問題,教育部在2004年實施了學生“誠信檔案”管理,將考生考試作弊的有關處理結果記入國家教育考試誠信檔案數據庫,成為高校是否錄取考生的重要依據之一,并接受用人單位查詢。
也有專家建議調整考試組織,由當地組考、監考改為異地組考、監考,才能有效地的防范考務人員參與作弊。而教育學者熊丙奇則認為:“當下‘只看分數不看人’的高考錄取制度,以及進了大學之后極低的淘汰率,是考生和家長作弊的原始誘因。”
“技術手段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人防和技防相結合,我的切身體會是人防永遠是第一位的。”高大杰說。
(實習生曹金龍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