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公眾巨大期望的新一輪醫改,能夠填平基層就醫的洼地,讓更多的錢德敏們,在身邊的醫療機構就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嗎
從52歲開始,錢德敏會不時感受到死亡的陰影。
錢德敏是貴州省畢節市岔河鎮雙華村村民。她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她經常暈倒,“每次暈倒了,都不知道下一次眼睛還能不能睜開。”
錢德敏反復暈倒,是因為她患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導致猝死的概率非常高。醫學研究認為,對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就是植入心臟起搏器。
像錢德敏這樣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國每年新增30萬~50萬人,其中僅有3萬~5萬人能夠接受植入心臟起搏器治療。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任委員、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說:“中國的心臟起搏器治療嚴重不足。”
張澍舉例說,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心律失常的發病率跟美國基本一致,但美國每百萬人口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數量為近1000臺,中國只有31臺,不到美國的1/30。
是什么阻礙了患者接受這唯一有效的心臟起搏器治療?在心臟起搏器治療“嚴重不足”的背后,現行醫療保險政策有何缺憾?
唯一有效
錢德敏這種反復暈厥的生活,從2008年一直持續到2011年。
她也曾求醫問藥。因為即便沒有暈倒,錢德敏也經常感覺“沒有力氣、腳發軟、說話久點都不行,連飯都做不了”,錢德敏在外打工的丈夫不得不辭工回家照顧。
然而,看病的結果讓錢德敏和家人非常無奈。“醫生講我這是心臟病,不好治,很花錢,我就不想治了,覺得不舒服了,就去打點吊針、吃點中藥。”錢德敏說。
在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吳立榮看來,錢德敏的這種疾病應對,其實是在“走彎路”,疾病風險非常大。“好多患者得了這個病,裝不起心臟起搏器,又想緩解癥狀,常常是有病亂投醫,甚至搭進去半個心臟起搏器的錢卻對疾病沒有任何改善。”
據吳立榮介紹,錢德敏屬于心律失常中的心動過緩,導致其心動過緩的原因則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一般而言,正常人的心臟每分鐘搏動60~100次,如果心臟由于某些地方出現問題,導致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如電信號發放停止或延遲、傳導紊亂或傳導速度有異常等等,都可以引起心臟正常節律的改變,形成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分為兩類:心跳過快和心跳過慢。心跳過慢又可分為兩類,即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和房室傳導阻滯。
吳立榮說,心跳過慢的直接后果是心臟向全身的泵血量大大減少,其癥狀除包括心慌、胸悶等典型心律失常的癥狀,也包括一些血液循環不好的癥狀,如手腳冰涼、面色蒼白、眼睛發黑、頭暈等。相較于這些癥狀對生活的困擾,其可能導致的突發性意識喪失、心臟停搏、暈厥等將嚴重危及生命。
“對心跳過慢而言,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療法和心臟起搏器療法。但藥物療法只應用于緊急情況或者臨時挽救生命,劑量要求極其嚴格,且可能出現副作用,不能長期服用。換言之,這種病靠吃藥是治不好的。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治療心跳過慢的最好方法,就是心臟起搏器治療。”吳立榮說。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由電池和電路組成的脈沖發生器,它能替代心臟的起搏點,使心臟有節律地跳動。心臟起搏器被譽為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一大奇跡。統計顯示,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臺心臟起搏器被植入患者體內,全球已經有三百多萬患者接受了心臟起搏器治療。
吳立榮評價說:“這一手術非常安全,而且在植入心臟起搏器后,絕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植入前的日常活動,生活質量大大改善。”
“并不算昂貴”
記不清是在第幾次暈倒之后,錢德敏被家人送到畢節地區醫院。醫生給她的建議即是安裝心臟起搏器。
錢德敏對心臟起搏器沒有概念,卻牢牢記住了這個治療的費用——五六萬元。“醫生說心臟起搏器本身的費用大概是2萬~4萬元,各種檢查、藥物、住院的費用還得一兩萬。”
這對家庭年收入僅2000元的錢德敏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錢德敏再次打算放棄。
然而奇跡出現了。“有醫生給我打電話,說我的癥狀非常典型,符合救助條件,大部分的費用都可以免除。”錢德敏說。
本刊記者獲悉,這個救助行動是指民盟中央、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美敦力公司等聯合發起的“同心健康心動畢節行”,由美敦力公司投入100萬元,計劃在3年中救助15名患者。
吳立榮就是在這個救助活動中認識了錢德敏,并成為錢德敏的手術醫生。
吳立榮清楚記得那是在2011年6月5日。“當時我正在醫院查房,接到電話說畢節當地有一位患者的適應癥非常明確,并且病情兇險,昏倒在診室,心臟已經停跳,好不容易才搶救過來。我馬上決定去畢節看看。結果發現,病人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這屬于心臟起搏器的絕對適應癥。”
吳立榮等醫生,就在畢節地區醫院的手術室里,用畢節醫院剛剛添置、還不曾使用的X光機,為錢德敏植入了一臺心臟起搏器。
手術非常成功。錢德敏說:“裝了心臟起搏器之后,我就沒再跑過醫院,不但能做飯,還能干點農活。”
錢德敏獲得救助、免費接受植入手術尚是個案。本刊記者了解到,目前一個具備基本功能的單腔起搏器費用約為2萬元,植入手術等的總費用約3萬元。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德嘉說,“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植入心臟起搏器對治療心律失常是一種非常值得的治療,該種治療辦法的成本效益比非常高。”
黃德嘉說,心律失常的患者,如果不安裝心臟起搏器,可能有一半人將發生猝死。
張澍主張換一個角度審視植入心臟起搏器的費用:“心臟起搏器看似一次性投入比較大,但平均能夠使用10年,一年也就花費兩三千塊錢,那么這個治療并不算昂貴。”
不過張澍也提示,這筆錢對一些貧困患者來說,仍然是巨大的經濟負擔。“光靠患者家庭自己籌集、光靠企業愛心捐助顯然不夠,還迫切需要政府通過醫保等政策安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