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生”的茅臺酒
在茅臺鎮,小酒廠之間形成龐大的流通市場,幾乎每一家都標榜自己和茅臺酒一脈相承、同宗同源。在這種“合圍”之勢下,假茅臺的泛濫不絕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其中龐雜而隱秘的寄生關系才是問題的死結。
5月11日傍晚,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的山地小城、有“中國酒都”之稱的仁懷市,開始出現雷暴天氣,電閃雷鳴和狂風驟雨一直持續到深夜。
而對于當地的支柱性產業——白酒產業,此刻,另一場風暴還在持續,中心是“假茅臺酒”。同一天,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嚴正聲明”稱:“近來,媒體和網絡上出現《貴州茅臺員工被指偷竊商標造假茅臺酒》一文。關于文中‘茅臺員工盜竊商標造假茅臺酒’的說法,長期以來,公司對包括商標在內的各類企業財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從未發生過此類現象。”
風暴的源頭要追溯至4月27日,在央視的《真假茅臺調查》節目中,記者通過暗訪發現,在茅臺酒的故鄉——茅臺鎮,距離茅臺公司百米之遙著名的白酒一條街上,許多店里都在出售各種檔次的假茅臺。其中仁懷河谷臺酒業經理在暗訪中曾聲稱,其茅臺包裝標簽都是從茅臺酒廠內部工作人員手里獲得。
此消息遂使得各界對制售假茅臺現象的關注如酒糟般發酵,進而引發了一個巨大的“氣旋”,將監管部門、白酒廠商、茅臺集團甚至這里每一個和白酒產業有關的人都裹挾其中。
監管弱局
央視的曝光給仁懷帶來震動。仁懷市委宣傳部提供給《中國新聞周刊》的一份《仁懷市公安局關于茅臺鎮白酒一條街部分商鋪涉嫌假冒注冊商標案件偵查情況的報告》顯示,節目播出后第二天上午,該市公安局隨即成立“427”專案組,抓獲了報道中出現的老酒王、商橋、河谷臺、醬花村4家商鋪的4名犯罪嫌疑人,同時制定了為期一年的“雷霆行動——打假風暴”專項行動方案。
工商局也在第一時間展開執法,對商橋、醬花村、河谷臺3家酒業公司進行查封。并從4月28日開始,進行了4天的突擊整治。
“運動式檢查”收效甚微。仁懷市工商局給《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一份整治結果情況說明顯示,檢查中僅發現貴州茅臺酒1瓶、茅臺王子酒2瓶、茅臺迎賓酒2瓶,但經茅臺酒廠打假辦現場鑒定,這5瓶茅臺酒都是真酒。
《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發現,白酒一條街上密密麻麻分布著近百家白酒經銷戶,其中隨處可見掛牌的酒業公司和出售散酒的零售小店。在上述檢查過后,這里的許多店面都少人問津,甚至不少店主選擇了關門避避風頭。
茅鎮源酒業公司的銷售經理張廷剛一遍又一遍地強調:“我們只做自己的品牌,都是正規經營。”
“現在這里查得很嚴,工商、稅務、衛生、生產許可等各種手續都會查,我們也不想去做假酒,做好自己的散酒和品牌就行。”他的妻子堅定地為自己正名。
對此售假事件,仁懷市工商局在給《中國新聞周刊》的書面回復中承認監管工作力度不夠:茅臺鎮內有127戶白酒經營戶,其中78戶在白酒一條街,分布“面廣線長”,工商人少年齡老化,開展市場巡查工作跟不上實際監管需要。
并表示,打假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假茅臺酒的整個制造和銷售環節都非常隱蔽,并且在全國各地、分散地從事地下生產和交易,因此,難免在市場上有酒類經銷商在銷售正規酒的同時,暗地銷售假茅臺酒。他們還認為,白酒一條街基本上全是銷售酒的門市,沒有庫房和包裝酒的場地和設施設備,極少數的假酒和侵權酒是從其他地方轉入。
《中國新聞周刊》調查發現,與全國各地高調的各種茅臺專賣店相比,整個仁懷市看不到除正規專賣店以外的店鋪,在各種煙酒商店和飯店柜臺里,也很少看見53度飛天茅臺,僅有價格低端的茅臺王子酒和茅臺迎賓酒出售。
當地“嚴打”致使假酒生產和銷售出現兩個趨勢:在被曝光之前,白酒一條街上的許多酒業公司以散酒或自己的品牌為幌子,暗中制售假茅臺,而現在已經難覓蹤跡。另一個趨勢是,更多的造假者轉向了外地。
在網上一個名為“茅臺—白酒買賣鑒定群”里活躍著很多提供各種高仿名酒的人,每天都在群里發布許多供貨信息。其中,網名為“恒昌酒業”的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做的都是各種高檔白酒的高仿酒,包括新款飛天茅臺、公斤裝茅臺、五星茅臺,10年、15年、30年茅臺以及各種特供酒。
這位自稱黃森的人透露,高仿茅臺也分真包裝和完全假包裝兩種。真包裝從酒瓶、外包裝到瓶蓋的防偽膠帽都是真的,用茅臺王子酒灌裝其中,成本最高,500元一瓶。所有包裝都是從酒店回收的,瓶蓋的防偽膠帽是酒店服務員用牙簽戳下、完整地保留下來。這樣的帽子150元一個,而完全仿造的帽子只需要50元一個。完全假包裝的茅臺酒,是用茅臺迎賓酒灌裝,6瓶的價格只需1000元。
“一般人辨認不出來,因為茅臺酒每一批的口感并非百分之百一樣。”黃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從事假酒銷售已經五年,2009年一年賣高仿可達500多件,而現在已經很少做假包裝的了,“太危險!”
不過,黃森稱,他并不在貴州,而是在北京。“我做茅臺15年的時候,有時用董酒15年,有時用茅臺鎮的3年老酒。”
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提出面談,對方表示“沒有必要”,因為可以貨到付款。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目前采取網上銷售假茅臺等假名酒的人不在少數。貴州省公安廳經偵總隊一位長期從事茅臺打假的負責人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假冒茅臺酒犯罪呈現成員本土化,運輸、銷售現代化,造假規模產業化等新特征。采取訂單式生產,快產快出,銷售手段日益隱蔽,多采用單線聯系、人貨分離、現金交易、物流公司送貨等方式,有些還用QQ、網上銀行等進行交易,使執法部門很難追根溯源。今年以來,貴州民航、鐵路公安機關已查獲假冒茅臺酒2萬瓶左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