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地熱溫泉違規開采嚴重,地熱水位下降明顯。 (CFP/圖)
北京市對外營業的合規溫泉單位不到30%。華東地區60%-70%溫泉單位都沒有辦理采礦權證。
大量開采導致北京地區地熱水位每年以1.5-2米快速下降,按此速度,北京地熱水堅持不到百年。而在華清池所在的西安地區,地熱水位下降速度已達每年3-4米。
半數以上溫泉屬“黑戶”
幾頁皺巴巴的紙上,王保國歪歪斜斜地記了一長串編號和名字,現在編號已到了115。
自從2003年北京鳳山溫泉度假村開業后,北京每出現一家溫泉單位,鳳山溫泉度假村副總工王保國就在紙上記下其名字。
“編號115”意味著,目前北京已有115家溫泉單位。
“2003年全北京對外營業的溫泉單位還不到十家,”王保國說,“現在越開發越高檔。”這讓王保國感到壓力越來越大,而更大的壓力則來自于這些溫泉中的“黑戶”。
所謂“黑戶”指的是溫泉行業中的違規單位——他們開采了地熱水,但是沒有在國土和水利部門辦理采礦許可證和取水許可證。
根據北京市相關管理部門提供的名單,2012年3月,北京市地熱協會共挑選出30家手續齊備且對外營業的溫泉單位進行行業自律——北京市對外營業的合規溫泉單位不到30%。
此數據基本和《江南游報》記者章國斌近半年的暗訪吻合。據其調查,華東地區60%-70%溫泉單位都沒有辦理采礦權證。
2011年底,華東地區旅游記者聯盟等團體發起了溫泉調查和評選活動,令章國斌尷尬的是,在評選出的“華東游客最喜歡的溫泉”單位中,有的竟也手續不全。
南方周末記者向各地國土部門咨詢發現,上海沒有給溫泉單位頒發過地熱采礦許可證,浙江省只頒發過4份。在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的廣東省,廣東溫泉行業協會稱有102家溫泉單位,但省礦產資源管理處只頒發了60份采礦許可證。
沒有采礦許可證即屬于非法盜采地熱資源,大規模地熱溫泉“黑戶”存在,將導致各地地熱水位急劇下降。
不到百年時間,溫泉從皇家專享變為大眾娛樂,從自流泉變為深水井,可以想見,也許不消百年,地熱水將枯竭,人們再無福享受溫泉。
數據來源:南方周末實習生王靜怡、鄭育杰采訪、搜集信息 (李伯根/圖)
地熱溫泉潛規則
刨除“黑戶”之外,北京地熱協會秘書長助理雷坤超還在調研中發現了大量地熱溫泉的“行規”。
2012年3月31日,北京地熱協會組織30家單位參加了行業自律研討會,會后,有10家因各種原因拒絕參加自律活動。
“有的稱自己不對外營業,但其實也發會員卡;有的稱自己裝修改造,這批趕不上了;有的說經營狀況不佳,還有的計量不配合。”雷坤超說。
具有采礦許可證只是第一道門檻,溫泉企業運營之后,地熱水使用量不能超過主管部門的核定量,并且要對地熱水計量并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等費用。正規的地熱井井口處應該安裝“遠傳表”——計量水量水溫并將數據傳輸到主管部門。
雷坤超發現,有的企業水表已經壞了,熱水“白白”溜走,不留“蹤跡”。
按照北京市規定,地熱井全部安裝合格水表后,企業還要嚴格“分類繳費”。根據北京市礦產資源補償費(地熱)征收標準,不同溫度和用途的價格不同。以50℃以下的熱水為例,住宅供暖每立方米僅收取3.5元,旅店業也只收取9元,而洗浴業、公共娛樂場所則高達55元。
雷坤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溫泉企業開展洗浴服務,但僅按照9元甚至3.5元繳費。
據業內人士透露,北京市已是全國管理較為規范的地區,在國土局下設立了地熱管理處,地熱協會的自律活動也受到地熱處的指導。
不過,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透露,目前還有人借開采普通水井的名義開采了地熱井。而在個別評為“溫泉之城”的地區,地熱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標準才剛剛設立,收取的金額竟由管理部門和溫泉企業商議而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