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Facebook 2011年度F8開發者大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發表主題演講
當扎克伯格還只有19歲的時候,他曾經在ICQ上對好友說,用戶都是傻瓜,因為他們老是想著跟他分享個人信息。這段話后來被尼古拉斯·卡爾森(NicholasCarlson)翻騰了出來。在一個集體性忽略隱私、強調自我表達優先、信息生產如同排泄般的全球化時代,一個不折不扣的后Web2.0時代,誰不是傻瓜呢?更何況這些“傻瓜們”盤踞和充填信息的Facebook平臺,在2012年5月正式上市后,整體市值必破1000億美元大關。
自從2012年2月Faceboo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說明書,透露出50億美元的募集計劃,全球的分析師們就沒閑著,因為50億美元的募集額意味著Facebook的整體估值會突破100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當年Google破紀錄的上市影響力。更有意思的在于按照這1000億美元估值套算,去年底Facebook的月活躍用戶有8.45億人,相當于每個用戶為Facebook貢獻了4.39美元。2011年12月預計的正式發行價格還只是29.73美元,按照2012年4月底上市前夜Facebook承銷商內部的每股30.89美元計算,突破1000億美元并不是問題,而隨著4月底的臨近上市,Facebook股票已經在二級市場達到了44.10美元一股的拍賣價,即便在4月底公布的第一季度上市更新文件中Facebook這三個月又增加5500萬用戶,每股44.10美元的拍賣價,也足以讓每個Facebook用戶的單人貢獻價值突破5美元。
這無疑是UGC模式(用戶創造內容)的一個新頂峰,至少是2005年開始的Web2.0時代,最具顛覆性的一件商業大事件。即便Facebook營收正在瘋狂增長,2012年第一季度也只有10.58億美元,距離Google第一季度的81.4億美元營收還很遙遠,甚至都不如Google28.9億美元的凈利潤。但Facebook抓住了用戶創造內容這個金礦,讓用戶在對Facebook這個大平臺產生依賴的同時,充當這個平臺的“人體燃料電池”,就像《黑客帝國》母體對每個培養體那樣。甚至涂鴉藝術家達喬馬曾經畫過一篇精神力的畫作來形容Facebook,每個人敲擊鍵盤創造的內容精神力,供給了這個平臺龐大的精神電力,而每個用戶所得到的僅僅是電流經過時的愉悅。反觀剛剛從Web1.0時代全面升級Web2.0思維的Google巨人,核心的營收源泉依舊是搜索,核心價值在于對于沒有規律的龐雜信息進行機器分類,Google繼續強大下的前提在于人們制造信息依舊無序,而不是Facebook上那種擁有縝密人際關系脈絡的自我管理機制。這也正是Google拼命要做Google+,Facebook也拼命不開放自己API給搜索引擎的關鍵矛盾點。
Facebook上市另一個意義在于,真正從資本層面具有壓倒性的社交統治力。正如同未來學者凱文·凱利對于信息平臺的定義,只有流動的數據才是真正的平臺,Facebook上市就是要保證自己永遠是最活躍最大的數據流動平臺,而且還要保持一切都會被分享。如此看來,全球數百個具備社交屬性的平臺,不再具備對Facebook的真正威脅,大不了上市后的Facebook可以拿錢砸死你。上市前夜10億美元突擊收購的Instagram就是好例子,讓我們仔細端詳一下被馬克·扎克伯格閉門招安的Instagram吧。一個只在iPhone上擁有客戶端的圖片社交分享網站,擁有最流行的圖形信息傳遞特質,且完全依附于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生態,更關鍵在于其創立551天就網羅到了4000萬忠實用戶。而Facebook創立用了3年半活躍用戶才超過5000萬,Google類似的早期用戶培育更是接近5年。很明顯,整個互聯網信息文明的進化速度在加快,尤其是智能手機推動的移動互聯網。
在自然市場生態下,沒有一個社交網站可以保證自己常青,默多克肯定后悔只押注Myspace,而不是在多個社交項目上分散籌碼,最新銳的Pinterest平臺則根植起源于家庭主婦為主的社交群體,還有開心網的流星般輝煌,早已經讓位于美麗說和蘑菇街,這類中國本土電子商務推介的社交項目。而Facebook高額上市的預期在于,其將真正成為全球最基礎的社交平臺,全球最多的第三方應用和延展功能生態,都會被接入到Facebook平臺之上,即便Facebook放棄主要的游戲分成商業模式,只充當Facebook平臺之上的電子錢包,也足以匹敵Google和蘋果的現金帝國。因為Facebook之于已經演化近5年的Web2.0互聯網環境,已經有些基礎設施的味道。
“袖珍的應用程序、一切數據存儲與云端,任何信息工具都可以調用這些袖珍應用和云端數據,數據在社交網絡上像病毒一樣擴散。”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幾年前對于Web2.0之后的生態如此描述。再看看即將上市的Facebook,不正在催生這種當年預期的互聯網進化方向演進嗎?而這種數據基礎平臺的超級流動性,似乎與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早年對于Web3.0時代的原始定義更為親近了:“人們不停地質問Web3.0到底是什么。我認為當SVG在Web2.0的基礎上大面積使用,所有東西都泛起波紋,被折疊并且看起來沒有棱角,在一整張語義網涵蓋著大量的流動數據,你可以訪問這些難以置信的數據資源了?!?/p>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