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網小貸幫助農民走出貧困命運的同時,自身卻陷入停運的困境。 (劉寶成/CFP/圖)
在商業型小額信貸公司出現爆發式發展時,公益型小額信貸機構卻舉步維艱,既突破不了政策法規的桎梏,也難以找到可以持續的商業模式
五一假期剛過,陳凱峰收到一個壞消息,“我開網”即將停運。
我開網是一家幫助中國貧困人口的國際小額信貸機構。5年前由兩位美國女孩魏可欣和孟康妮創辦,并搭建了一個類似Facebook社交網絡的P2P小額貸款網絡平臺(person to person,個人對個人)。
陳凱峰也被P2P公益小額信貸的理念所吸引,加入并成為我開網上海分會副會長。“我加入的理由很簡單:那么多外國人在幫助中國邊遠地區的窮人,為什么中國人不幫中國人?”
我開網的進展曾一度令人鼓舞,至今為止,已為近千名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中國貧困農牧民提供超過50萬美金的貸款,幫助他們創造改變貧窮命運的機會。不少借鑒我開網經驗的P2P商業信貸網站,也在中國取得突破性發展。
但是,2012年5月2日,我開網官網突然宣布停運,因為募資困難。
事實上,我開網的生存困境,只是公益型小額貸款機構在中國步履蹣跚的典型樣本。在商業型小額信貸公司出現爆發式發展的大好局面時,公益型小額信貸機構卻遭遇困境。
“農民的Facebook”
“他們拿到貸款后第一次做小生意,剛開始才幾千,后來就變成幾萬了,確實能看出變化,生意越做越大,生活也越來越好。”
趙秀芹是內蒙古赤峰大板鎮百興嘎查(村)一名牧民,也是一名受益于小額信貸的老客戶。趙和老伴在當地做農機修理生意,急需一臺砂輪機,在我開網提交申請人情況和貸款需求后,幾名資助人關注了趙的信息。
不久,趙秀芹就從我開網獲得4000元小額貸款,買了一臺砂輪機。
“在小額信貸連續幾年的幫助下,修理部生意越做越好,已經能夠負擔我們老兩口的生活開支。”趙秀芹說。
像趙秀芹這樣原來生活在貧困線以下,5年間通過不斷向“我開”貸款而改變生活面貌的小額業主有961名。由于貸款數額極低和缺乏抵押物資,我開網可能是他們借得到錢的唯一希望。
2007年,受到“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尤努斯啟發,兩位美國女孩魏可欣和孟康妮,在中國創辦一家小額信貸機構“我開網”,希望能成為一家貸款給貧困農民的“窮人銀行”。
兩位美國女孩采用的方法與尤努斯略有不同——把互聯網的社交網絡理念引入小額貸款模式并加以創新。其終極目標是讓“我開網”能成為真正的貸款者與借貸人之間直接交流的網絡社區,可以像Facebook或者Twitter一樣,給雙方帶來意想不到的作用。也有人因此把社交網絡結合小額信貸的模式稱為“農民的Facebook”。
不過目前這還只是個夢想。因為貧困農民無法上網,“我開網”具體運營模式是:地區合作機構(四川省儀隴縣鄉村發展協會和內蒙古昭烏達婦女可持續發展協會)對當地需要貸款的貧困農牧民進行評估,并篩選貸款申請者,在我開網站上公布他們的信息,看到信息的資助人選擇申請者并捐獻無抵押貸款。
雖然是捐獻,但是這些給農民做小生意的錢并不是免費贈送的。貸款要每個月分期償還,在一年左右還清,一旦一筆貸款收回則立即拿去幫助另一個需求者。
陳凱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開網的小額貸款是健康的,貸款大多能收回來,壞賬少于2%,循環非常良好。”
楊高是我開網的捐贈人。這位美國波音公司的飛機工程師,在2008年從全美公共廣播(NPR)無意中聽到一則關于“我開”的新聞之后,前后用信用卡支付了300美金,幫助了十幾個中國農民。
楊高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我開”最吸引他的地方是“自己的錢可以直接落實到受益人手里,如果通過民政渠道走的話,一層一層剝削,到最后拿到手里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讓楊高感到興奮的是,不少貧困農民確實改變了命運,“他們拿到貸款后第一次做小生意,剛開始才幾千,后來就變成幾萬了,確實能看出變化,生意越做越大,生活也越來越好。”
現在,雖然我開網停運,但其創始人魏可欣承諾:截止到目前所捐助的貸款本金,繼續幫助四川和內蒙古的小額信貸客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