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調顯示,45.8%的網友不滿意醫療服務態度——
閱讀提示
近日,本報聯合“大河·沃3G”生活門戶網站、本報企業QQ發起了題為“醫患關系起底大調查”的投票活動。在調查中,開大處方虛開檢查化驗、不向患者詳細解釋病情、掛號難排隊久、就診手續復雜,成為網友們看病就醫時最不滿意的地方。
與此同時,記者在鄭州部分醫院進行了走訪,從多個角度了解醫患雙方的苦衷,試圖從中找到改善醫患關系的“良方”。
A
網調:45.8%的網友不滿意醫療服務態度
一段時間以來,鄭州的吳先生總是覺得腰不太舒服,為了保險起見,他決定到一家三甲醫院檢查一下。
吳先生不到8點就到醫院排隊掛了專家號等待問診。等了一個多小時后,輪到吳先生。可是從專家開出檢查單到開藥,總共不到10分鐘。
為了專家10分鐘的診療,吳先生等了兩個多小時,他說如果不是擔心身體有大毛病,他早就甩手走人了。
為了解網友心目中的醫患關系,近日,本報聯合“大河·沃3G”生活門戶網站、本報企業QQ(800096211)在網上發起了題為“醫患關系起底大調查”的投票活動,總有效票數3277票。
在“就醫時,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滿意嗎”調查中,41.3%的網友選擇了“一般滿意”,“比較滿意”的網友也有12.4%。不過,還是有24.9%的網友表示不太滿意,20.9%的網友則“很不滿意”,也就是說45.8%的網友不滿意當前的醫療服務態度。
當問及“醫生給開的檢查、藥品都是治療疾病所必需”時,47.4%的網友認為“大部分都是必需的”,覺得“大部分都不是必需的”網友占到了28.9%,另有20.1%的網友表示“不好說”。
B
苦衷:醫生當做機器用 看病成了流水線
一名外科醫生一星期做30臺手術;從早上8點查房算起直到晚上11點還在工作;坐一天門診能接診近百人次;護士幾乎每天不能正常下班……這是記者在鄭州一家三級甲等醫院了解到的情況。
“超時工作普遍存在于每一個科室,這幾乎是我們醫院每一個醫生的生存狀態。”該醫院剛取得副主任醫師職稱的博士李明(化名)告訴記者,醫科學生5年本科畢業,要想取得博士文憑,需要11年時間,漫長的學習過程大大提高了這個行業的從業成本。在一些尖端的醫療領域里,知識更新的速度更快,這逼著他們一生都必須保持學習習慣,也使得醫科學生對薪酬的期望高于其他行業。
“相對于醫生面臨的風險大、付出多、技術高來說,收入卻相對較低。”李明說,像他這樣的副主任醫師,掛號費5.5元,“積累了十幾年的知識,得到的僅比一碗涼皮多1.5元。”
在采訪中,不少患者表示,部分醫生總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勢,惜語如金,懶得搭理病人,“本是滿懷希望而來,這下可好,病沒治好,心里又添了堵”。
“確實會出現這種情況,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中,把醫生當機器使用,把看病做成流水線,患者的就醫體驗肯定越來越糟糕。”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小兵告訴記者,試想一名醫生每天面對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病人,忙得連水都顧不上喝,但病人還說你磨蹭、拖延,醫生怎么考慮溝通技巧。
C
剖析:“體制”之外缺乏信任是主因
“醫患矛盾的根子,說到底還是供應和需求的協調問題。”鄭州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張明鎖教授說,目前,我國衛生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例偏低,醫療衛生領域的供給和需求存在著不平衡,在這樣的條件下,醫院要發展,醫生要增加收入,只有另尋“旁門左道”,導致患者叫苦,醫患關系緊張。
除去“體制”這一根本原因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認為,醫患關系緊張主要是缺乏信任,即患者不信任醫生,醫生也不信任患者。
“醫患關系本應是一種長期關系,它不僅需要醫術,更需要交流、了解、關愛和熟悉,但現在醫患之間全部變成一次性關系。”朱恒鵬說,尤其是當前醫療服務價格被嚴重低估,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分級診療制度難以實施,導致醫患之間變成了冷冰冰的短暫的看病和付費,沒有交流、不可能了解,更難以展示關愛,而醫學本就是不完善的科學,一旦出現意外,甚至不是意外,醫患沖突就會出現,又進一步加劇了彼此的防范和隔膜。
“我們也希望所有患者都能康復,但受目前醫療水平和設備的限制,有的時候并不能如人所愿。”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小兵認為,有些病人對醫院和醫生期望過高,也是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原因。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強、風險性高的學科,有不可預測性,很多疾病都是現代醫學無能為力的。”陳小兵說,過去社會宣傳了太多的“妙手回春”,報道了太多的“藥到病除”,醫學的無奈反倒被忽視,醫學的奇跡被夸大了。
陳小兵說,作為病人及其家屬,應該認識到“并不是花了錢,病就一定能治好”,如果患者以為質疑醫生,就會對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就錯了。實際上,這給醫生很大壓力,致使一些原本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應有的治療。
建議:加大醫改是根本
糾紛需要第三方介入
D
“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下,根本的改善途徑應該是加大醫改力度,對醫療機構去行政化,繼續堅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并使醫療資源的配置更趨科學、公平、合理,但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鄭州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張明鎖教授說,現實的改善途徑,應該首先加強醫院的管理能力,其次需要第三方機構介入,最后是引進專業的醫務社會工作者即醫務社工。
張明鎖表示,可以建立一個由衛生、公安、司法、社保等部門組成的“醫患糾紛處置系統”或者“第三方處理醫患糾紛組織”,負責引導醫療事故及其爭議依法解決,維護醫療機構正常的工作秩序,保障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有效地處理醫患糾紛。同時,兼具醫學和社會學背景的醫務社工,可以與醫生、患者建立一種新的人際關系,以不同的身份和角度,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容易贏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
“醫生如果能把病人當朋友,病人也會視他為親人,醫患關系融洽,何來糾紛?”調查中,不少網友希望醫方能換位思考,體諒他們看病的難處。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鄭州很多醫院都為緩和醫患關系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設立“醫患關系協調辦”,或者設置醒目標志告訴患者投訴的渠道,同時,還在門診安排醫院領導或相關科室負責人現場受理投訴。
鄭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馬應杰說,醫生應常常換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體諒患者痛苦,本著“用最少的錢治好病”的原則,以專業的精神和高尚的醫德對待每一名患者,同樣,從患者方面來講,也要換位思考,體諒醫生的壓力和不易。
“醫護人員要堅守職業道德,不做過度診斷和治療,同時要重視溝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把服務態度當成一件大事來抓,所謂醫病更醫心。”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小兵說,患者也要相信大多數醫生學醫的初衷就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草菅人命,這樣不僅有利于病情的恢復,也讓醫生的醫術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記者 林輝 通訊員 李素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