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新聞發言人稱,項目是第三方調查,調查方法非常權威科學
■ 熱點
近日,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公布《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3以上的城鄉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表示滿意,低于10%的居民表示不滿意。78.6%的居民認為總體上醫療衛生服務變好了。這一結果引來質疑,有人覺得與實際感受偏差較大,有網友稱自己“被滿意”了。
昨日,鄧海華在發布會上表示,“它的調查方法、調查內容以及調查目的都是非常非常權威的、科學的、有說服力的,也是一個第三方的調查。”
這項調查的總負責人,北京大學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昨天也來到了現場,將一些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釋。邱澤奇表示,該調查是全國醫改滿意度調查的一個方面,覆蓋了全國25個省90個區縣、360個村(居委會)、4792個家庭,調查對象都是16歲以上的成年人。
邱澤奇表示,公眾認為的落差是源于各自感受不同。
【對話】
“不滿之處都與錢有關”
醫衛滿意度調查負責人稱,體制是醫患沖突根本原因
對話人物
《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調查報告》總負責人、北京大學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邱澤奇
醫患沖突比例不高
新京報:調查結果顯示2/3的人對醫療服務滿意,與個人感受有差距。
邱澤奇:個人感受往往看感受者個人的體會,而現狀卻是整個醫療體系的問題。個人的感受相對簡單,但背景卻很復雜。現有制度安排產生的高藥價、高檢查費、高就醫總費用等問題,是造成醫患利益沖突的根本原因。
新京報:最近醫患關系極端案例多,而剛好這個滿意度又覺得偏高。
邱澤奇:全國每年60億診次,醫患糾紛比例不高。大家對醫患糾紛為何關注,是因為大家都會生病,一旦關系到自身身體健康,都是非常大的事情。再加上媒體的傳播效應,對其有一個放大作用。
新京報:具體調查數據上是怎么樣的?
邱澤奇:從調查數據看,包括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就醫環境、就診便利程度等項目的滿意度都在70%以上。不滿意的地方則都與錢有關,比如藥品價格、就醫總費用、檢查費用,比例在50%上下浮動。而在這段時間里被認為變差的排前三位的是降低就醫費用、改善報銷方式、提高報銷比例。
新京報:醫生位于第一線,所以成了矛盾的焦點。
邱澤奇:這可能是一些人對醫患關系的理解過于狹窄。醫患關系,是患者及其家屬在就醫過程中與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之間發生的特定關系。
患方不滿意的內容并不是醫生等人員,不滿所涉及的費用問題,來自制度機制和相關機構。也就是說,醫患沖突的本質是在既有制度安排條件下,醫方和患方之間的利益沖突。但不幸的是,醫生成了沖突第一線的人。
醫護人員滿意度更低
新京報:你怎么看現在醫生的權益保護?
邱澤奇:放在大的體制下,患者和醫生都是弱勢群體。醫院內部有兩個利益集體,醫院的管理層利益是向上的,醫院賺了錢,是機構所得,用于建大樓等去了;而醫護人員的收入則與付出并不平衡。現在醫生收入并不高。如果把矛頭指向醫生,受損的是大家,是我們自己。
新京報:醫護人員對醫療工作又是怎么看?
邱澤奇:這可能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他們的滿意度比患者更低。醫務人員自認為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的,比例更是非常高。以一個醫生為例,假如一天掛50個號,面對50個人,說很多重復的話,其中還會有不確定的風險,這會造成他們的焦慮感很重。
居民對醫療滿意度調查
【調查對象】
樣本:全國90個區縣、360個村(居委會)的4792個家庭中的4792個人。
在樣本中年滿16歲以上的人進行調查,共調查了3998人。其中349個村(居委會)完全面訪,另外有11個是通過電話訪問。
居民對醫療服務滿意度
A 2/3以上 滿意
B 低于10% 不滿意
就醫體驗滿意度
A 接近2/3 滿意
B 10% 不滿意
醫療服務變化評價
A 78.6% 變好了
B 3.9% 變差了
好評前3項:
加強公共衛生措施、改善醫保措施、讓重大疾病治療得到保障。
差評前3項:
醫療總費用、檢查費用、藥品價格。
新京報制圖/林軍明
采寫 記者 蔣彥鑫 實習生 朱程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