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方面,來自央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4200余家小額貸款公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5萬元以下貸款只占1.86%,而50萬元以上貸款占到86%。
另一方面,乘著溫州金融綜合改革春風,“小額貸款”概念成為當下股市絕好題材,拉動龍頭股價在不溫不火的行情中翻倍上漲。
一面是“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的公益小貸,在中國整體日漸式微,一面是位于大西北寧夏的一家小貸公司走通了該模式下五戶聯保的路子,以億元資本服務近萬客戶,萬元以下貸款做到了70%,自身更獲成倍增長。
當小貸公司還在呼吁政策傾斜,市場已開始注意小貸的積弊,業界有觀點認為小額貸款可能需走公益道路,有專家則警示,小貸公司萬不能走上異化道路。
重慶金交所在近一年的運營周期中,以打包發售小額貸款公司的小貸收益權憑證為核心業務,目前已經被列入國務院清理整頓對象
全國(小額貸款公司)1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只占1%,其他都是10萬以上的
過去兩周,由“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引發的一輪股市上漲行情中,以浙江東日(股票代碼:600113)為代表的一批“大牛股”,一下有了新的概念分類:小額貸款題材股。
以房地產開發、租賃為主業的浙江東日,僅僅小規模參股溫州商業銀行,此間卻一連拉出近10個漲停板,股價整整翻了一倍。而正是這類股票近期的特別表現,一下把悶聲的“小額貸款”推到了臺前。
《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給定的十二項“金改”任務中,第二項為“加快發展新型金融組織”,提出要“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
實際上,在這一利好消息公開之前,央行2月20日已發布《2011年小額貸款公司數據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282家,貸款余額3915億元,全年累計新增貸款1935億元。該數據亦證實小額貸款公司在規模、增速兩方面勢頭強勁。
根據對行業的持續跟蹤,《瞭望東方周刊》發現,小額貸款公司在實際運轉當中,需要注意防止出現弊病叢生之象。
小貸牌子和大額貸款
2011年10月的第二屆中國西部金融論壇上,專注調研小額貸款問題多年的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劉錫良,就針對當時的小額貸款行業現狀直陳“小貸不小”,“貸款動輒上千萬一筆。”
劉錫良所指小額貸款公司的弊病,通常隱藏在一些小貸公司的內部賬本上,因此這部分秘密一般不為業外人士所熟知。
本刊記者在成都、重慶、銀川等多個城市,以申請小貸為由接觸過數家小額貸款公司,對于兩三萬元金額的申請,受訪公司無一例外表現冷淡。
“一般小貸公司不會明著告訴你他不做小額貸款,而會找一些借口,說你不具備申請條件”,重慶一位從事過小貸工作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刊記者,沒有規定能約束小貸公司選擇客戶,給誰貸、貸不貸完全基于老板個人意愿。
本刊記者在多地探訪縣域小額貸款公司時,發現有工作日不開門營業的情形。“開門就得雇人工、付水電,他一年就那幾筆賬,放款收賬只拿個皮包就把手續辦了,何苦天天開門,給誰看呢。”寧夏一位小貸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中盛國泰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是該市第一家注冊資金3億元的小貸公司。公司于2012年2月28日正式掛牌營業后,當地報紙報道,這是一家“單筆單戶最高貸款額度達1500萬元的民營資本股份制公司”。
寧夏惠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董事長龍治普,是中國公益小貸的領軍人物,3月26日,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不久前,他應邀在北京參加全國小額貸款研討會,會上央行一位部門領導公布了一組數據,“全國4300來家小額貸款公司,抽樣調查的結果是,5萬元以下的貸款占1.86%,而50萬元以上的貸款占到86%。”
經濟學家茅于軾,是中國最早一批介入公益小貸的學者之一,至今仍在山西等地運作小貸公司業務。4月10日,茅于軾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做的是3萬元以下的貸款,帶有公益性質,“而全國(小額貸款公司)1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只占1%,其他都是10萬元以上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