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古老的行業。1893年,美國人馬丁·丹尼斯(MartinDennis)發明了皮革的鉻鞣制法,使制革工藝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沿用至今。
它催生了一個年輕的行當,一個門檻很低、收益挺高的行當。上世紀80年代,“石灰浸漬預處理鉻鞣革制取明膠”(即堿式提取法)的方法為科學界認可,因其操作簡單,減少制革廠鉻污染效果明顯,被作為資源化制革廢料的方法進行推廣。
孰料30年后,這種方法制備出來的工業明膠,在中國這個世界頭號制革大國中,制造出了一起又一起濫用、誤用的事件,曾經的變廢為寶,被偷換成變廢為毒,為禍食品、藥品、化妝品等多個領域。
皮革最近“很忙”,因為它出生的時候,就伴生了“鉻”這種令人愛恨交加的物事。遺憾的是,鉻如今更多是毒物的代名詞。
頭號制革大國的鉻
如果沒有去年云南南盤江鉻污染事件,鉻或許只在化工、科研等行業中為人熟知。其實它早就融進了我們的生活,不銹鋼刀具、自行車龍頭等表面,即鍍有金屬鉻;鉻的合金更是用于航空航天、軍事國防等多個領域,因其具有質硬、耐磨、耐高溫、抗腐蝕等特性。金屬鉻變成各種鉻鹽以后,則在顏料、紡織、電鍍、制革等行業大展拳腳。
用途雖廣,但鉻礦不易得。它被定義為一種戰略性資源,我國極其有限的鉻礦主要分布在云南、甘肅等地,這些省區也就成為我國主要的鉻鹽生產基地。實際上,相對于中國皮革行業對鉻鞣制劑的需求,國內的鉻礦捉襟見肘,鉻鹽生產廠商每年都要從南非、津巴布韋等鉻礦大國進口礦石。
一端是鉻礦資源的緊缺,另一端卻是鉻鹽在使用過程中,造成巨大的浪費和污染。
鉻鹽使用最多的領域,如顏料、紡織、電鍍、制革等,也是污染常發領域,向來是各地環保部門重點監控對象。而制革工業,因為產生大量含膠原蛋白的廢料,鉻的“流竄”更為“猖獗”。
相關行業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頭號的制革大國,年產量超過2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1/4.在服裝、皮具等行業發達的廣東、浙江等地,制革已成為重要的支撐產業之一。中國制革產業雖然龐大,卻效能低下。每噸濕皮僅能制造出約20%的成品革,卻產生600公斤以上的含鉻皮革廢料(含鉻皮革屑),單位產出率僅為美國的1/10、日本的1/20.
以2005年為例,當年中國皮革產量約為100000萬張(折合牛皮),以每張濕牛皮重量為5公斤計算,當年產生的下腳料就有近30萬噸,而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此類含鉻皮革廢料是60多萬噸,中國“貢獻”了其中的1/2.這些數量眾多的含鉻廢料,任其堆積,勢必造成嚴重的土壤和水污染。
由于皮革廢料富含膠原蛋白,使其成為可資利用的二次資源,用于生產工業明膠,在一些對明膠中鉻濃度寬容度比較高的行業,比如用膠黏劑、皮革填充料等得到廣泛應用。
據陜西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原西北輕工業學院皮革工程學院)王鴻儒教授介紹,皮革下腳料鉻鹽的含量在3.5%以上,經過傳統的堿式提取法制取明膠后,明膠中鉻含量也在100毫克/千克以上,遠遠高于國家規定的食用、藥用明膠中鉻含量的最高限值。即便使用離子交換法等工藝進行提純,所產生的明膠鉻含量,仍會高于100毫克/千克。
遺憾的是,這種“廢物回收”得到的工業明膠,成本遠低于直接使用豬皮、牛皮等生產的明膠,工業明膠“暗度陳倉”進入食用、藥用等領域的同時,也使得有害鉻污染物終于一朝“成名”天下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