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江豚密集死亡調查:民間與官方保護“急緩”錯位凸顯保護之困
岳陽申請江豚保護區12年沒批
4月18日,湖南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的志愿者何大明(右)和江克明(左)在洞庭湖上巡邏,身后是一艘采砂船。協會的11名志愿者每天巡邏三次,每次三到四人參與。早報記者 王炬亮 實習生 楊深來 圖
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昨天發布消息稱,洞庭湖水域發生江豚連續死亡原因已部分查明,一頭江豚據推測可能被螺旋槳擊中致死,另一頭死因暫時無法確定。此外,經核實死亡江豚數量為6頭(4月9日至15日),而之前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發布的3月以來的死亡數字為12頭。
“在岳陽二十多年,沒有看到(江豚)這么密集的死亡。”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徐亞平說,洞庭湖2008年有200多頭江豚,今年只剩下了80多頭。
在漁民眼中,江豚有靈性,好似洞庭湖的“湖神”。一旦江豚在水中來回跳躍,就意味著當天湖上會有大風,漁民據此安排自己的打魚活動,“大腦和人的一樣(發達)”,岳陽市鹿角鎮漁民羅一平這樣說。
這一次江豚連續死亡事件,讓人惋惜的同時,也再次讓人們關注洞庭湖的生態問題。中科院水生所一位專家稱,因東洞庭湖與長江接合口附近航運、采砂頻繁,阻斷了江豚游走的通道,使得洞庭湖江豚成為了孤立的種群,這意味著江豚走向滅絕越來越快,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滅絕的豚類。
據悉,湖南下一步將選擇生態狀況良好、適宜江豚生存的洞庭湖特定區域,探索江豚遷地保護措施。但現實問題是,岳陽已經申報了12年的江豚保護區仍遲遲未獲批。
民間之急
三個多月負債100多萬
湖南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徐亞平曾說,如果江豚沒保護下來就自沉洞庭湖,與江豚共滅亡,“人類已對不起白鰭豚,不能再對不起江豚了。”早在2007年,白鰭豚就被宣布已經功能性滅絕。此次江豚密集死亡事件發生后,徐亞平更加悲壯,“(與江豚)十年共存亡,現在都等不到十年了。”
徐亞平關注到江豚的銳減,是在去年8月。供職于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沙辦公室的韋寶玉輾轉聯系到他,并告訴了他江豚銳減的情況。
徐亞平開始進行實地調查,最后寫成一篇稿件發在《湖南日報》上。這篇名為《洞庭江豚,你在哪里?》的文章,講述了他與漁民何大明一起在洞庭湖中尋找江豚未果,卻看到種種威脅江豚生存的狀況,如圍網、“迷魂陣”、壕壩、電打魚及大肆捕撈食物鏈底層生物螺螄的現象。
比起徐亞平,洞庭湖漁民何大明更早開始關注江豚。何大明祖祖輩輩都是洞庭湖上的漁民,看著漁業資源越來越少,想成立一個協會進行保護,但并不順利。即便如此,他仍然于去年4月起自發組織漁民在湖上進行巡邏,“我們沒有執法權,只能對非法捕撈者進行勸導,或者打電話給漁政(部門)、媒體。”
為免別人指責,何大明等巡邏漁民還賣掉他們的漁具及部分漁船,只剩下三艘漁船供巡邏之用。而巡邏的費用,則是由這些漁民自掏腰包。何大明說,去年巡邏就花費了5萬元。
而徐亞平在實地探訪多次后,向環保、漁政等相關部門提出建議,因覺得官方行動很遲緩,他便于今年1月8日成立了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協會的三大目標是:盡快讓江豚升格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助推政府盡快建立東洞庭湖江豚保護區、探索實施江豚遷地岳陽南湖保護。
該協會提供給早報記者的一份材料稱,從成立至今,盡管沒有獲得社會一分錢資助,但已完成投資達104萬多元(負債)。“都是自己出錢,政府沒有撥款,也沒從企業收到一分錢。”協會志愿者徐典波告訴早報記者,并反復強調,這100多萬元還是徐亞平依靠自己的人脈,人家“買面子”給的折扣價,且債主也沒有過急地催債。
徐亞平說自己是農村出身,保護江豚事情上有老家的習慣,“先借錢、借磚、借瓦、借木頭,先把房子建起來再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