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陰影下的部分中國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生長遲緩,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身材矮小。 (CFP/圖)
中國至少還存在一千多萬的學齡前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生長遲緩,這個數字僅低于印度,列全球第二,而6-11月大的嬰兒生長遲緩率則大有持續惡化之勢。
被忽視的“生長遲緩”
4月,正是春耕的時節,三周歲的榮統璽看著爺爺奶奶在屋里屋外忙活,自己在家門口和同伴玩耍。這里是距離青海省西寧市八十多公里的樂都縣,一條黃水河把這個約30萬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分成了南山和北山,榮統璽和爺爺奶奶住在南山的峰堆鄉上帳房村,一個只有六千多村民的典型的西北村莊。
站在一堆嬉戲的孩子中,榮統璽看上去比同齡的孩子矮瘦了許多。身高84厘米,體重9.4公斤,這樣的數據足以讓中國著名兒童營養專家陳春明痛心。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針對3歲兒童體格發育的參考值——91.1-98.7厘米,榮統璽足足比標準的最低值還矮了7厘米。
陳春明說,這個在爺爺奶奶眼中平日吃喝都挺“正常”的孩子很可能患有中度生長遲緩癥。
在官方的定義中,生長遲緩癥是由于兒童在2歲前長期營養攝入不足,造成體格發育遲緩,該癥狀一旦形成,將給兒童帶來的是不可逆轉的身高“生長遲緩”。
在這個以面粉、土豆為主食的西北村莊——峰堆鄉上帳房村,榮統璽并不是個例。
根據當地村醫榮德全的介紹,村里滿6周歲的兒童有7個,其中3個身高和體重低于同齡兒童平均值。峰堆鄉衛生院院長安君則說,該鄉每年例行體檢至少15%兒童患有輕度到中度“生長遲緩”。
而中國疾控中心在2010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全國5歲以下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在9.9%。200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對外宣稱,中國至少有1270萬兒童患有“生長遲緩”。
“營養不良造成的生長遲緩不僅給兒童的身高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它更能影響到兒童的智商和未來的學習能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衛生與營養及水和環境衛生處處長謝若博博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
然而,生長遲緩問題在中國乃至全球卻經常被忽視。
“在某些地區,生長遲緩十分普遍,所以人們誤認為它是一種遺傳性而并非可預防的疾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麥吉蓮說道。
“中國目前的社會投入力量關注大學生和在校中小學生,而5歲以下兒童更多被認為是家庭的責任,事實上,從投入產出比例來說,年齡越小,營養投入帶來的效果越好,在我們國家的實踐中,卻恰恰相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營養專家常素英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
很大程度上,這一認識造成了我國一直以來對于2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問題的關注十分有限。來自中國疾控中心國家食物營養監測系統項目工作組的一組數據正說明了這一問題:
“貧困農村1歲以上兒童生長遲緩率雖然2008-2009年間基本不變,而2010年卻出現反復,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6-11個月嬰兒生長遲緩率在2008-2009年間增加了一倍,由6.7%增至12.5%,有所惡化,持續到2010年12.1%。”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