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自由市場“模范生”之稱的中國香港地區,近來“官商勾結”事件頻頻曝出。繼特首曾蔭權被質疑接受房地產發展商東海集團“利益輸送”后不久,香港廉政公署調查新鴻基地產案再次成為震動香江的“大事件”。
3月29日,廉政公署以涉嫌觸犯《防止賄賂條例》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為由,拘捕新鴻基地產兩名執行董事郭炳江、郭炳聯兄弟及香港特區政府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
從今年3月19日至今,此案中已共有8人被捕,其中3名為新地執行董事,包括新地執行董事陳巨源。
在新鴻基案身后,可能有今日香港社會頗有怨言的“地產霸權”作祟。
“天際線背后的家族”
3月29日晚,郭氏兄弟及許仕仁均獲保釋。隨后郭氏兄弟召開記者招待會自稱清白,并稱公司運轉一切正常。目前,案件的調查結果,仍待進一步的消息披露。
但廉署調查事件已然給這家一直“做本分”的香港最大地產商之一蒙上塵埃,3月30日新鴻基股市復牌,遭到市場恐慌性拋售,狂瀉13.1%,市值蒸發381.82億港元。
新鴻基案引發的強烈關注,不僅在于是地產巨頭,還有其家族背景。不同于經典香港電影所輸出的黑社會底層打拼文化,現實香港輸出的是一個又一個底層打拼后成就財富家族的勵志文化。這些家族不僅有奮斗故事,也在不斷上演著類似TVB劇的豪門恩怨狗血劇情。
在過往歲月中,新鴻基充滿著白手起家奮斗拼搏的傳奇色彩。而這個傳奇的成長,與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
上世紀20年代,原籍廣東省中山市的郭得勝在香港從小雜貨店起步,至經營商品批發,1958年,郭得勝與馮景禧、李兆基等8人合組永業有限公司,開始進軍地產業。1963年,3人各投資100萬元創辦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
60年代,正值香港中小型工廠蓬勃發展之際,人口快速增長,郭氏等人憑借其做日本拉鏈產品代理時與工業界建立的聯系,了解到中小廠商對多層工業樓宇的殷切需求,遂將“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移植于工業樓宇,重點發展多層工業大廈,此舉受到山寨式廠家的歡迎。
1960年1月至1983年3月,香港政府為了減少現金支出,向擬征收私人土地的擁有者發出“換地權益書”,土地的擁有者可選擇收取現金,或日后在新界任何新市鎮發展區換取建筑用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郭得勝看準香港人口膨脹,日后必然向新界新市鎮發展的趨勢,遂運用手上資金大量購入新界土地換地權益書。1978年香港經濟轉趨繁榮,刺激地價樓市飆升,新地也進入收成期,所推出的樓盤都獲利豐厚。
新鴻基地產逐漸由工廠大廈發展至購物中心、寫字樓及住宅屋苑等。到80年代中葉,新地已成立逾100家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均從事與地產相關的業務,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之一,也是最專業的地產公司。
1984年,隨著《中英聯合聲明》中對土地供應做出的限制,及后來港府推行的勾地制度,特區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也加強了土地的壟斷,香港成為寸土寸金之地,地價、租金高漲,七八十年代累積購入換地權益書和農地的新鴻基自然成為地產巨擘。
香港房地產曾經歷數個周期性泡沫與低迷的沉浮,但新鴻基一直利用逢低收購土地的手法進行土地儲備,這被認為是新鴻基最成功的發展戰略。而通過換地權益書、收購農地、收購擁有大面積土地的工業企業進而更改土地用途,以及利用政府“舊區重建”企業收地的政策,香港幾大家族壟斷了近70%的地產市場。
1994年后,雖然香港的經濟有起有伏,但是新鴻基的毛利率始終穩定在40%左右,堪稱房地產業的“模范生”。 截至2011年12月,新鴻基地產在香港地產業務方面,擁有土地儲備4670萬平方尺,而在內地,新鴻基目前擁有土地儲備樓面面積達8530萬平方尺。
郭氏家族開發的樓盤包括香港最高的3座建筑:香港中環廣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以及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約490米高的環球貿易廣場。
新鴻基也因此被稱為香港“天際線”背后的家族。該公司凈利潤從2009年的104億港元,增長至上一財年的480億港元。2012年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顯示,郭氏家族持有這家香港上市公司42%的股份,因此他們的財富估計有183億美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