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東原油的依賴從2001年的28.6%下降到了2011年的15%左右。與此相反,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卻大大增加了。 (政見 黃雷蕾/圖)
2012年4月10日,伊朗宣布已經停止向西班牙出口石油,可能很快還會中止對德國和意大利的石油銷售。四天后,伊朗與世界主要大國將于伊斯坦布爾重啟核問題談判。
隨著伊朗局勢再度告急,坊間流傳甚廣的聲音再度高漲: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四處“挑事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石油。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利比亞到伊朗,美國大兵們真的是沖著油田而去的嗎?
有趣的是,2012年3月,中方再次明確表示反對華盛頓提出的對伊朗單邊制裁。在大洋彼岸,也有不少美國人認為:中國不支持美國對伊朗的單邊制裁,完全是為了從伊朗獲得石油。
在國家之間復雜的利益計算中,能源的確深刻影響著外交和戰爭決策,但它們之間的關系并非“打仗搶石油”那么簡單。
美國打仗,中國“搭便車”
盡管中東作為世界“油庫”的地位毋庸置疑,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數量及其占總進口的比重都已逐年下降。
2008年以來,美國每年從伊拉克進口的原油量為:627、449、415、460千桶/天,約合3122、2236、2067、2291萬噸/年。戰爭發動前的2001年,這個數字是795千桶/天,約合3959萬噸/年。
而中國在2008年以來每年從伊拉克進口原油的變化情況為:186、716、1124、1377萬噸/年。
經過8年飽受爭議的伊拉克戰爭,付出數千名士兵的生命為代價,美國從伊拉克獲取石油的份額并未上升,反倒是伊拉克出口到中國的石油大增。2009年,伊拉克新政府重啟石油公開招標,中標最大項目魯邁拉油田的,是中石油和英國石油公司(BP)組成的聯合團隊。
實際上,美國在中東的最重要原油供應地是其戰略同盟——沙特,而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原油供應量比沙特還多。2011年,這三個國家共同為美國提供了超過一半的原油進口。相比之下,伊拉克的石油地位并不那么重要。
“如果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獲取石油,那么戰后它首先應該獲得資源分配上的決定性權力,以及貿易上、投資上的絕對優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能源、資源及環境項目研究主任孔博說,“但這三點都不存在。”
與伊拉克類似的情節在阿富汗重演——2011年,塔利班政權垮臺后的第一個油氣田開發競標,獲勝者還是中石油。當然,阿富汗并不是一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該國的柴油、汽油等燃料甚至完全依賴進口。阿富汗政府與中石油的合同,是過去幾十年里的第一項國際石油生產協議。
至于利比亞,它從1983年開始就不再是美國的石油來源地。2003年制裁解除后,美國從利比亞的原油進口也少到幾乎可以忽略,而中國石油企業則在利比亞大量投資。數據顯示,利比亞大約11%的原油出口中國。2009年,該國還登上了“中國十大原油來源國”榜單,位居第九。
突如其來的戰爭令與卡扎菲政府簽訂合同的中國石油企業損失慘重,但現在它們已經重回利比亞,尋求新機會。
“美國動用了那么多的軍事力量,中國在軍事方面沒有絲毫付出,但獲得了‘搭便車’的機會。”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說。開放的商業競爭、穩定的石油供應、合理的價格水平,這些都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在戰后搭上的“便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