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市區4S店的頻繁搬遷,折射出鄭州汽車市場發育中的巨大困擾
新一輪搬遷壓力再起
鄭州市區汽車4S店比較集中的道路為花園路北段、北三環、鄭汴路、中州大道、中原西路等,由此可見,搬遷對行業影響甚大。
作為汽車流通領域主流商業模式,汽車4S店頗受矚目,一些知名品牌的4S店甚至還成為城市亮點。但是,表面的光鮮常難掩行業面臨的一個窘境——因種種因素而被迫搬遷。
鄭州的汽車4S店概莫能外,當下,不少4S店就面臨一輪新的搬遷壓力。
“中原西路準備擴路,涉及4S店21家,拆遷辦召開相關會議,聽說有些店反應很激烈。”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事實上,在鄭州汽貿圈,中原西路的整治及由此對4S店帶來的沖擊波,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熱點。
據鄭州市中原區政府一位人士介紹,隨著鄭州都市區建設啟動,中原西路地位愈發重要,兩側被定位于行政、商務、科研中心等,政府也對其進行了重新規劃,準備在其兩側建設各50米的生態廊道。
中原西路原來的綠化帶寬度為15米,現在規劃紅線變為50米,使得兩側不少汽車4S店受到了影響。
“很多4S店的展廳在此范圍內,結果就被沖掉了,目前有的已經拆了。”中原西路一4S店工作人員說。
由于拆遷有時間限制,這確實給4S店出了一道難題。“店已存在很多年了,說是違章建筑也少不了規劃滯后的原因,我們即使要搬也要考慮哪里符合規劃,而更關鍵的是,得有合理的緩沖時間。”該人士說。
實際上,中原西路4S店面臨的搬遷問題,在鄭州并非一例。
目前,鄭州市正進行“兩環十五放射”的景觀綠化,涉及中原西路、北三環、鄭新大道、西繞城公路、南三環東延和化工路等。其中,汽車4S店較集中的北三環、中原西路等景觀綠化設計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
根據媒體披露的方案主要內容,北三環的規劃道路紅線寬65~93米,兩側綠化帶則寬28.5~42.5米。據了解,由于在規劃紅線內,位于北三環、文化路附近的個別4S店已經拆遷。
相對于政府規劃的調整,位于鄭汴路上的中博汽車廣場,則早在去年底便被通知搬遷,其中的4S店也面臨搬遷難題。
“通知要求2012年3月底之前搬完,但對于4S店而言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再找一個合適的新地方并不容易,大家一直在積極協商,估計一年半載暫不會搬。”裕華豐田中博店的一位人士說。
同樣,盡管目前尚未有人通知搬遷,但中州大道兩側的一些汽貿市場和4S店依然壓力很大。
“恐怕早晚要搬,龍湖挖好后,這邊的土地肯定大幅升值,所以大家都有搬的心理準備,現在既然沒人通知搬,就先繼續經營著。”在中州大道北段北方汽車城,某商用車經銷商的工作人員說。
在鄭州市區,汽車4S店比較集中的道路為花園路北段、北三環、鄭汴路、中州大道、中原西路等,由此可見搬遷問題對行業影響甚大。
而事實是,鄭州的汽貿市場拆遷并非首次,此前的花園路北段、中州大道整治就出現過這種情況,原中原汽貿等便被拆除。因此,新一輪搬遷壓力再起,也使得鄭州汽車流通行業面臨的難題愈發顯現。
“傷筋動骨”的背后
相關規劃滯后只是4S店店面不斷搬遷的一個原因,更深層的隱患則與其用地多為租賃有關。
“修房蓋屋三年窮”,這句俗語雖不能完全適用于4S店之搬遷,但搬家對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鄭州市汽車流通行業協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4S店建設成本較高,一個普通品牌的4S店建設成本在1000萬元左右,再小些的也需500萬元到800萬元,而一線品牌則要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比如,奧迪4S店就在5000萬元左右。
一拆一建之間,損失的往往不僅是店面硬件設施的投入,搬遷后,通常還會遇到諸如短期內銷量大幅下滑,資金流轉速度減慢等問題。同時,原有地理位置優勢的喪失與客戶資源的流失,這些潛在“損傷”也需要較長時間恢復。
因此,搬遷的“折騰”對汽車經銷商而言無異于一次“傷筋動骨”。而據了解,個別4S店還曾有過多次搬遷的經歷,加上今年汽車銷售形勢不樂觀,傷了元氣,退出了市場。
對此,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貢敏認為,政府在此過程中應充分考慮4S店拆遷損失,在考慮土地升值等情況下提高對4S店的補償標準,強行拆遷不可取。
對于4S店頻繁面臨搬遷的原因,有人將之歸為相關規劃的滯后。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4S店是汽車流通領域市場競爭、服務升級的產物,就鄭州而言,2003年是汽車4S店第一波建店高潮期,4S店大量涌現,逐漸成為行業主流商業模式,即便是一個普通品牌,在鄭州也要至少在四個方位布局4家4S店。
不過,由于各界對汽車市場發展并沒有一個明確規劃,因而,一些地處市郊,且靠近城市主要道路的地方,先后矗立起一個個汽車市場,而汽車4S店也多是自找地方,或進汽車市場,或在路邊自建店面,由此形成了較為分散的格局。
但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當年尚屬偏遠之處,比如中原西路、鄭汴路、北三環等,如今已成繁華之地,無論是出于改善城市形象,還是緩解交通擁堵等考慮,這些地方重新規劃、整治不可避免提上日程,進而波及4S店需重新選址搬遷。
不過,相關規劃滯后只是4S店店面不穩定的一個原因,更深層的隱患則與其用地多為租賃有關。
“鄭州目前的汽車市場和4S店等,絕大多數是租農民或企業的地,簽一個租賃協議就開始建店,真正有自己產權的很少,店面租期無法保證。”一位業內人士說。
中博汽車廣場、北三環文化路附近的汽車交易中心等用地多為租賃。
這相當于“鳥巢”建在他人樹上,一旦遇政府擴路,整治道路兩側環境,很容易就變成了違章或臨時建筑等,補償沒有或少得可憐,征地補償更進不了汽車4S店的口袋。
而即便不遇規劃調整,那些早已成為市區的汽車市場等,也基本難有4S店繼續存在的空間。
“中博所在的鄭汴路地段,每畝地市場價應在600萬元~800萬元,這樣好的位置和整齊的地塊非常適合房地產開發,其綜合收益要遠高于對4S店的租賃收入。所以,搬是遲早的事情。”中博汽車廣場某品牌4S店工作人員說。
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即很多汽車市場的土地擁有者拿地后并不想開發,但又不能長期閑置,就先做汽貿,既能獲租金收益,又能坐擁土地升值,租約到期后則不再續約,進而轉變土地性質,進行房地產開發。
如此看,市區4S店的搬遷也是一種必然,只是,它們需另尋他處,飽嘗“居無定所”之累。
“目前,公司的管理層正考慮搬遷出去另找新址,但只能是更偏遠的市郊了。”上述4S店人士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