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皮”兄弟在大芬村附近小區的簡陋辦公室。 (陳新焱/圖)
“蘋果皮”兄弟沉寂一年后,再度推出的新發明是“蘋果盤”,而他們下一個開發領域將是智能手機。一年來,他們在創業中不斷被騙,也不斷成長。他們的故事,是數千萬草根公司的縮影。
四個月前,在深圳大芬村附近的一個住宅小區里,來自河南的潘氏兄弟在這里租了一套四室兩廳的公寓,作為他們創建的衍生科技公司的新辦公地點。
最大的那間是哥哥潘磊的辦公室,茶幾上是廣東商人的標配——一套褐色茶具。靠墻放著一張寬及兩尺的老板臺和可以仰躺的大班椅。兩面墻上,“大展宏圖”和“鴻業騰飛”兩塊牌匾閃閃發亮。
唯一讓人感到一點高科技氣息的是,約20名新招的員工散落在客廳、臥室和廚房的各個角落,人手一臺電腦。他們中既有潘磊的朋友、鄰居,也有陌生人。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都和潘氏兄弟一樣年輕。
一年多前,潘氏兄弟在深圳一間倉庫里搗鼓出一款產品,將不能打電話發短信的iPod Touch變成了iPhone,因此被稱為“蘋果皮”兄弟。沉寂了一年之后,兄弟倆近期又將發布一款新產品——“Apple Pan”。
“Pan”是兄弟倆——23歲的潘泳和25歲的潘磊的姓,同時也是“盤”的拼音,翻譯成中文,意為“蘋果盤”。
用戶將這個狀如方形U盤的東西插入iPhone的充電接口,就可以在iPhone上直接讀取盤中的電影和音樂,還可以將iPhone中的照片直接復制剪切存入盤中——不用連接電腦,也不用連接蘋果的應用商店iTunes。和傳統的U盤一樣,“蘋果盤”也有USB接口,用戶還可以將盤中的文件與電腦中的文件互拷。而且,這玩意不僅適用于iPhone,也適用于iPad,iPod Touch。
此時,潘氏兄弟已經賣出了2萬多臺“蘋果皮”,賺了一百多萬。但他們這條創業之路卻走得一波三折。
兩次被騙
一年多前,潘氏兄弟還蝸居在深圳姑父家的一個廢舊倉庫里。當兄弟倆東拼西湊幾十萬元,準備投入生產自己發明的“蘋果皮”時,市面上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山寨產品,沒有資金來源的他們也隨即陷入了困境(詳見本報2010年8月25日《“蘋果皮”兄弟倉庫創業記》)。
但幸運的是,前來找他們的人絡繹不絕——有生產廠家,也有風險投資商。其中一個電話來自潘泳的母校——河南黃淮學院。
那是2010年9月的一天,來電者是黃淮學院國際軟件專業的系主任。對方稱,看到潘泳的事跡后很振奮。一通表揚之后,問潘泳現在有何難處,并表示學校愿意給他提供幫助,希望他有空時回校看看。
幾乎與此同時,題為《黃淮學院畢業生潘泳取得驕人成績》的新聞稿就掛上了這個地處中原腹地、少有人知的大學的網站。文中寫到:“潘泳的成功,是對我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一次檢閱。對在校的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勵和榜樣作用”。這時,潘泳已經畢業離校一年多了。
一個多月后,潘泳回到了母校,面對全校師生做了一場“熱情洋溢”的報告。報告結束后,學校史無前例地為他頒發了10萬元的“創業扶持基金”,并選拔3名優秀學生給他當助手。
校方此后刊發的一篇新聞稿中還提及,將為其配備專業的指導老師。不過,據潘泳介紹,他一直不知道這位老師是誰,而學校選拔的3名學生,到其公司實習幾個月后,也自行離開。
學校資助的10萬元無疑是雪中送炭,然而,相對于三四百萬的生產費用,這筆錢依然是杯水車薪。此時,一些有生產能力的代工廠老板們找上門來,提出了解決方案:由他們投錢,潘氏兄弟提供技術,賣出的利潤,五五分成。兄弟倆決定接受。
經多次接觸,他們選中了一家生產商,推出“蘋果皮一代”。然而,在出了幾千臺貨之后,合作方突然停止了合作。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一款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只不過對方換了個名字:C皮。追查之下,兄弟倆發現,生產者赫然就是自己的合作方。
首戰失利,但他們不甘放棄,重新尋找了一個合作廠家。這一次,潘泳特意給軟件加了密。不久之后,“蘋果皮二代”出世。
然而,兄弟倆做夢也沒想到的是,同樣的故事再次上演——在出了近一萬臺貨后,第二個合作廠商也停止了供貨。對方破解了潘泳的加密技術,在市場上推出了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蘋果皮加強版”。
二度被騙,讓兄弟倆對這樣的合作模式徹底失去了信心。他們決定找一個只做代工不做銷售的企業合作,由自己來投錢,下訂單生產。
雖然沒能賺到“大頭”,但與一年前相比,兄弟倆的狀況也大大改善。iPhone4一上市,一直沒能用上iPhone的兄弟倆就各買了一臺。他們不僅將遠在天津治病的父親接到了深圳,還把在北京做汽配生意的二弟潘巖也拉了過來。三兄弟重新注冊了公司——深圳衍生科技有限公司,對股權重新進行了分配——研發出“蘋果皮”的潘泳占股50%,潘磊和潘巖則各占25%。
現在,兄弟三個也有了初步分工。口才最好的大哥潘磊統領全局,有生意經驗的二弟潘巖主管財務,而以技術見長的三弟潘泳則繼續抓技術。他們原本是一人一個辦公室,但唯獨有些內向的潘泳拒絕了,他說:“一個人待一個房間,不習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