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勞動力素質的下降難以適應當前農業科技大變革、現代農業大發展的需要,培育一大批新型農民迫在眉睫。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去年底出臺的《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十二五”發展規劃》也指出,要加快培養一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的高素質農民。可見,新型農民培育已經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并開始具體實施。那么新型農民從哪里來?如何去服務他們、壯大他們?在培育新型農民的過程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本期專題帶您一起關注。(《半月談》2012年第6期)
2月22日,在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由江蘇省農科院建立的“高效園藝作物種子種苗產業化示范基地”,幾名農民在巨大的育苗玻璃溫室里為苗床上的辣椒苗散苗。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現代農業凸現“人才荒”
半月談記者 魏圣曜 管建濤 陳剛
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進程中。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說,現代農業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主要體現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新型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一環。然而半月談記者最近在山東、黑龍江、江蘇等地采訪發現,務農群體老化嚴重,文化水平、生產技能、市場應變等方面多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現代化受人才瓶頸制約明顯,令人憂慮。
“年輕人過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山東菏澤市是糧食主產區,當地不少種糧大戶獲得過省級農業部門的獎勵。記者近日在該市定陶縣等地采訪了解到,青壯勞力不足、留守勞力學習能力差導致該市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人才“捉襟見肘”。
定陶縣農業局局長張庭吉介紹,農村留守勞力主要以“386199部隊”(婦女、孩子、老人)為主,“從事糧食生產的精壯勞力最少,經濟作物還能吸引少量年輕勞力”。30歲以下的年輕勞力,除非同時有副業,基本沒有在家種糧的。
張庭吉說,定陶縣有14.7萬戶農民,耕地93萬畝,種糧農民年齡在50~75歲的占該縣種糧農民總數的80%以上,“都是老頭老太太種地,65歲以上的又占了這80%里的一半”。
菏澤市鄆城縣農技推廣站站長朱以發對這種情況也很發愁。他說,去年冬天播種量過多,現在小麥有些旺長,我們打算給農民講授劃鋤鎮壓、打化控藥等防旺長措施,前幾天去丁里長鎮喬莊村、苑樓村兩個村主講“春季麥田管理”,“結果去聽課的都是老幼婦女,年輕人過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在另一個產糧大省黑龍江,樺川、寶清等地農業干部無奈地說,在農民看來,種田跟打工比哪個劃算,是一筆算起來再容易不過的“明白賬”:普通勞力150元/天,要是懂點木瓦工之類的技術,能賺300元/天,干幾個月活就趕上種地一年的收入,誰會安心種地?
樺川縣創業鄉一位干部介紹,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婦女、老人在家的任務多是把地種上就行,多打點糧食、少打點糧食都無所謂,在外面打工掙錢成了一些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花在種地上的心思自然就少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