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生活成本走高農民工漲薪需求合理,一面是利潤下降企業反映“漲薪難”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黃艷黃浩苑
李松陳晨李俊義黃深鋼
來自重慶沙坪壩區青木關鎮的農民鄭曉羽,從2001年起就在江蘇昆山、浙江臺州等地的電子廠務工,在2008年之后,他的工資由原先的停滯狀態穩步增長,今年初春達到了近3000元。但面對記者,他仍說,“相對于生活成本的漲幅,這樣的工資也不算高。”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粵浙冀鄂陜渝等地調查發現,出現在東部沿海實體經濟領域的“用工荒”正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深度蔓延。一方面,不少企業處于利潤下行通道使其自身陷入經營困境,紛紛反映“漲薪難”;另一方面,生活成本走高令農民工漲薪需求合理合情。
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等地省市,本刊記者走訪了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30多家企業。多位受訪企業主、基層干部及專家反映,對多數企業來說,合理漲薪仍有一定空間。
來自用工成本加大的難題
在西部勞務輸出大省陜西,務工者對于漲薪有著“剛性需求”。本刊記者在西安各勞務市場隨機采訪了50多位農民工,他們絕大多數要求月薪在2000元以上。“西安現在的物價也不低,城中村改造讓我租房越來越遠、越來越貴。我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如果工資達不到2500元,恐怕不會考慮。”農民工張新龍說。
從企業了解的情況看,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升,市場形勢的復雜多變,令制造業企業大都處在利潤的下行空間,人工成本上漲給經營帶來不小壓力。
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國資企業,該公司負責人坦言,雖然企業目前發展狀況良好,但用工成本的負擔“非常重”。“社保這一塊,武漢比上海、廣州、深圳的繳納比例都高,社保加上公積金占工資的比重達30%。2000多人每個月的社保就是200萬元,這對新企業的壓力很大。”
在國內最大的車用齒輪生產企業重慶秋田齒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賀永林對本刊記者表示,齒輪行業屬于重工業,用工存在剛性需求。工人工資每年都在以20%的幅度增長,但毛利只有百分之十幾,支撐能力有限。“僅員工免費工作餐一項,一年下來就是500萬~600萬元。”
該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張樹瑜補充道,目前公司每年的工資成本為1.3億元,已占到企業全部生產成本的30%左右,原材料成本占百分之五十幾。“研發投入每年都想要增長,也想升級轉型,但哪有錢啊?”
浙江省經信委最新發布的《2011年度浙江省工業行業運行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浙江省機械、輕工業、紡織等傳統優勢行業工資性支出增長速度繼續高于產銷和經濟效益增長速度。近年來不論是紡織服裝業等傳統行業,還是電子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全行業薪酬福利漲幅普遍在10%~20%。類似的情況同樣發生在東部地區的廣東、福建,中部地區的湖南、湖北以及西部地區的重慶、陜西等地。
不正常的薪酬“角力”
黎建明常年在山西太原的建筑工地干活,這位來自重慶市銅梁縣巴川街道的農民工告訴本刊記者:“老板拖欠工資總能找到理由,有時會說工程隊效益不好,工資過年后再發;有時會只發一半錢,另一半過年后補發,目的就是想套住你,迫使你第二年還得回到工地上打工。”
本刊記者走訪發現,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為農民工討薪的力度,但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時有發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