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口岸均價僅為15元的進口紅酒,在國內零售市場上平均價格高達562元。中國市場一年消費“拉菲”數百萬瓶,但是在拉菲的產地法國,一年拉菲的產量僅有二十多萬瓶。進口紅酒價格為何飆漲?憑空多出的“拉菲”酒究竟從何而來?
價格之謎:從“地板價”漲到“天花板價”
近期,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在浙江境內隨機選擇的一個口岸調查發現,進口到中國的紅酒呈現“身價倍增”的現象。
調查數據顯示,該口岸2011年從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羅馬尼亞、黑山等5個國家總計進口紅酒42個批次,共40萬升,總值117萬美元。以750毫升一瓶計算,每瓶平均口岸價約為2.1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元。
而在該口岸批發市場,抽查的威邦帝國、皇家莊園、約貝拉莊園等73種不同規格進口紅酒,平均批發價為312.04元/750ML。在當地零售市場,這73種紅酒平均零售價為562.12元/750ML。根據以上數字簡單計算即可得知,進口紅酒批發價約為口岸價的20倍,零售均價約為口岸均價的37.5倍,零售均價是批發均價的1.8倍。
就算在葡萄酒知名的法國,當地人又在喝多貴的酒呢?記者在巴黎一家葡萄酒專營店隨機采訪了三位當地市民,他們說,法國人日常飲用的葡萄酒價格在3歐元至10歐元不等,如果送貴客或者是最好的朋友,“20歐元的葡萄酒已經是最貴的了”。
數量之謎:多出的“拉菲”從哪里來
巴黎一個酒商表示,拉菲年產量最多是24萬瓶。
據浙江省工商局的調查,拉菲每年在中國市場大約能分到5萬瓶。
“拉菲是可以擺在博物館里供人們參觀和欣賞的,和日常生活完全沒有關系”。一些法國人告訴記者,拉菲酒應該是用于收藏的,就像是收藏藝術品一樣,如果用于飲用就“過于奢侈了”。
但在中國,據業內人士估算,一年消耗拉菲數量高達200萬瓶,差不多是拉菲10年的總產量。多出來的上百萬瓶“拉菲”究竟從哪里來的?浙江省工商局查處的一樁案件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在今年2月,浙江省工商局查處了義烏市程盛副食品商行經銷裸裝葡萄酒一案。據了解,程盛商行老板分別從河北昌黎、山東煙臺購入了大量裸瓶葡萄酒,又在香港注冊了“法國拉菲葡萄酒(香港)有限公司、法國皇家卡斯特莊園有限公司”等兩家銷售公司,然后再將自行印刷的這兩家空殼公司的標簽貼在裸瓶上,使國產酒搖身變成了名牌酒。
浙江省工商局經檢處處長潘煒在披露本案詳情時告訴記者,工商部門在這家公司20多平方米的店面內查獲裸裝葡萄酒5397瓶,但各類商標標簽卻高達42萬多套,意味著可以造假42萬瓶“洋酒”。潘煒說:“我們專門到河北昌黎調查,當地人稱,這種裸瓶裝的葡萄酒一滴葡萄汁都沒有,全是化工原料勾兌的。”
進口紅酒市場擴容快 監管仍存缺失
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據法國《費加羅報》3月14日的報道,根據IWSR(國際葡萄酒與烈酒研究機構)的統計,2011年美國消費紅酒最多,37億瓶,中國的消費量位于世界第五。但是在2020年,中國對葡萄酒的消費將成為世界第一。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進口紅酒亂象將擾亂我國酒類市場。英國《獨立報》網站2011年12月24日刊登文章說,據估算,中國內地紅酒消費量如今已達2000萬箱,今后10年內,預計紅酒消費者約為5000萬至1億人,而進口紅酒將達1億箱。
在有“進口葡萄酒集散地”之稱的溫州,目前僅市區葡萄酒莊就有近400家,而本地經銷僅占全市酒商數量30%左右,另外70%散布在全國各地。今年2月16日召開的溫州口岸進口葡萄酒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自2007年開始,溫州進口葡萄酒已經連續4年呈現翻倍增長,去年進口總金額達到2524.1萬美元。
“紅酒市場亂象之多,讓我們監管者臉紅。”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表示,當前我國紅酒市場存在“多管不齊下,拿槍不見鳥,守株來待兔,忙壞315”的情形,亟待相關部門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理順。 (據新華社杭州3月16日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