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3月15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陸文軍)近年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激增,全國已超1億輛大關。汽車飛入平常百姓家的同時,有關汽車消費中的投訴、維權卻與日俱增,成為消費投訴新的“重災區”。
由于國內缺乏關于汽車產品退、換的法規,消費者實際上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買車容易修車煩,退換難于上青天”的局面一直沒有改變。高速發展的市場與滯后的消費維權保障,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汽車社會中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醞釀近8年的汽車“三包”規定,“千呼萬喚”能否“始出來”?
“三包”8年“難產”,汽車投訴已成“重災區”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2011年受理投訴情況,汽車產品投訴量超1.68萬起,創出新高。年增速超過19%,成為投訴量同比上升最高的領域,而且涉及質量安全的投訴超過54%。
從各地消費者保護組織的信息來看,汽車都高居投訴榜前列。上海消保委透露,今年僅前兩個月,汽車投訴同比增長超30%再創新高,成為不折不扣的投訴“重災區”。
汽車產品投訴率高,消費糾紛處置難,“無法可依”是重要因素。而關鍵問題直接指向多年“難產”的汽車“三包”。
其實早在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就開始啟動汽車“三包”的立法工作,然而消費者多年的熱切期盼下,始終“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長期從事汽車消費維權的上海消保委汽車專業辦公室負責人何永華說,汽車“三包”規定中最大的難點就是“故障舉證”,長期爭議點也在于此。他說:“汽車產品銷售后,產權是消費者的,使用、保管都在消費者手里,出現故障后,消費者認定是產品質量問題,廠商往往推說是不當使用引起,這種扯皮經常發生。但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實際上舉證很難。”
比“舉證難”更麻煩的是“鑒定難”,也是目前汽車“三包”各方爭論中的一大焦點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最佳解決辦法自然是請權威第三方機構進行鑒定、仲裁,但國內不但高水平的專業檢測機構少,而且汽車檢測費用相當高,誰該承擔這筆昂貴費用也是難題。
從去年下半年起,國內汽車“三包”規定的制定工作提速:去年10月召開立法聽證會,到今年再次向全社會征求意見,讓消費者看到了希望。
“立法首先要考慮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又要兼顧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劉兆彬表示,汽車“三包”規定全社會高度關注。一方面,目前全國私人轎車擁有量已超過4000萬輛,直接涉及消費者上億人;另一方面,汽車行業又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我們就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產業等各方意見,努力實現多贏、共贏,給公眾一個交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