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兒科,成為“負擔”之后
對中國2億多兒童及其家庭來說,綜合性醫院兒科萎縮、兒科醫生流失,意味著什么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冉燃
1984年走上兒科醫生崗位的沈醫生,完全預料不到26年后的今天,要如此辛苦地去愛這份工作。
她對《瞭望》新聞周刊說:“我是醫療系畢業,分配到綜合醫院的。我還記得那時我覺得孩子很可愛,主動要求來兒科?!?/p>
在沈醫生的印象里,剛上班那會兒很累:“早上7點進病房,就是不值班也得晚上9點才能走,抽血都要醫生自己動手。”
現在,已經是兒科教授的她仍常常感覺忙碌,同時多了些痛心:“那會兒光我們西醫兒科就50張床,現在西醫兒科和中醫兒科加起來才28張床??评锿乱膊粫r傳出跳槽、轉行的消息。”
綜合性醫院兒科萎縮、兒科醫生流失并非孤例,而是一個經年持續的現象,一些綜合性醫院的兒科甚至早已關張。這種情況在基層醫院更為嚴峻。
這也使沈醫生在權衡自己跟一些兒科同行的境遇時,有時還不免感覺“慶幸”——畢竟她所在的醫院還沒有取消兒科,畢竟這家三甲醫院還能給她需要的職業空間。
而對中國2億多兒童及其家庭來說,綜合性醫院兒科萎縮、兒科醫生流失使得兒科醫生變少了、變集中了,為了避免耽誤孩子,家長往往不得不長途奔波、扎堆去兒童??漆t院就醫。
特別是在近幾年生育高峰的背景下,兒科服務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包括醫院、醫師等在內的兒科服務能力并未相應增加,于是,給孩子看病越來越讓家長頭痛。
綜合性醫院的兒科是否真的應該逐漸淡出?兒科醫生是不是必須接受“風險高、工作累、收入低”的現實?兒童看病難的矛盾如何破解?
??苹鹆?/strong>
迥異于綜合性醫院兒科的大量縮減,近幾年,幾乎各地兒童專科醫院的業務量都在突飛猛進。
北京兒童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下稱首都兒研所)是北京市兩家知名兒童專科醫院。本刊記者在北京市衛生局所屬北京衛生信息網上看到:1月30日,北京兒童醫院80位出診醫師接診4326人次,首都兒研所的67位出診醫師接診3213人次,這兩家醫院的出診醫師占當日北京市100家二三級醫療機構兒科出診醫師的33%,接診人次占46%;在這100家醫療機構中,知名三甲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和另外7家二級醫院的兒科出診醫師為0,兩家三級醫院和8家二級醫院的接診人次為0。
另有媒體報道,2010年,北京兒童醫院年門診量達240.5萬人次,日均7000余人次,而門診樓的設計日接診量為4000人次左右。首都兒研所在2010年也累計接診近170萬人次,而在2003年時,這個數字還僅為80萬。
北京市衛生局提供給本刊的采訪回函提到,該市大型兒童??漆t院超負荷運轉,2009年,北京兒童醫院和首都兒研所的門急診人數和出院人數分別占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兒科就診量的46.5%和51.3%。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下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是上海市的三大兒童??漆t院。據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公開數據,該院目前每天平均接診超過3500位門急診病人。當地媒體2008年的報道,其余兩家醫院的日均接診量約為3000人次。
中山大學醫院管理處梁勤儒等人在《正視綜合醫院兒科困境組建更多兒童醫院》一文中提供以下數據:“以廣州為例,綜合醫院兒科開放床位數平均在50~80張左右,不及廣州兒童醫院的1/5;日均門急診量僅400~500人次,遠不及兒童醫院日均5000人次?!?/p>
梁勤儒等人在這篇文章中援引統計數據稱,近10年中國兒童醫院數量及其床位數呈明顯上升趨勢,1995年分別為35所和9407張床位,2005年已發展到58所和14353張床位,與此同時,綜合醫院兒科床位總數1995年是5萬余張,2005年下降到約4.2萬張。
談及綜合醫院兒科困境,梁勤儒等人直言:(綜合醫院)“門急診總量少,開放病床少,住院患兒較少,致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力較小,沒有規模效應?!?/p>
(責任編輯:肖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