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關于改善中心城區交通狀況的工作措施》8月1日公布,與此前公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方案最顯著的變化在于:“到2015年,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新增公務用車指標”的表述不見了蹤影。
從最初的只字未提到順應民意明確提出不再新增公務車指標,再到最后的籠統表態,廣州治堵方案對公務車管理和限制,經歷了一個輪回。
《南方日報》報道,2011年1月9日,廣州治堵方案的最初版本——《亞運后廣州中心城區緩解交通擁堵方案(討論稿)》在廣州市政府網站公布,該方案對公務車的管理和限制措施只字未提。
“為何不限公務車”于是成為市民和網友熱論抨擊的焦點話題。有媒體爆出相關數據,保守估計,目前廣州的公務車數量應接近20萬輛,占全市機動車保有量(180萬輛)的11%。不少聲音批評說,治堵不能“只讓州官防火,不讓百姓點燈”,政府應該為限制機動車使用作表率。
1月23日,修改完善后的《廣州中心城區緩解交通擁堵方案(征求意見稿)》出爐,順應民意地增加了對公務車的管理措施。此稿明確指出,“機關單位公務用車配置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到2015年,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新增公務用車指標,并嚴格公務車使用管理”。
而在8月1日公開的最終方案中,這些表述被全部刪除,關于公務車管理的部分,只剩下了“機關單位公務用車配置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積極采取措施,嚴格規范公務車使用管理。”這么一句空泛的表態。
對于這一變化,一直關注公車改革的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表示失望,“看看上下班高峰,路上跑的有多少是公務車,而且有時還要接送領導家屬和小孩,公車私用、濫用所引發的民怨已經相當大了。”
事實上,為整治公車私用的現象,廣州市政府不是沒有想過辦法。從2011年春節后開始,廣州市推行給公務車裝載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便監督管理。據《羊城晚報》報道,廣州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蘇志佳說,2011年上半年大體完成GPS安裝管理的招投標工作,陸續再安裝,測算是每輛車3000元安裝管理費。
“雖然公車安裝GPS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公車使用,但減少數量和降低配置才是最根本的,也是百姓最希望看見的結果”。因此,韓志鵬認為治堵方案應該寫上在一段時間內限制公務車總量。不過,據韓志鵬了解,實際上2011年已經有個別單位的公務車數量增加了。
對公務車的使用管理問題,《廣州日報》報道稱,廣州市交委作出解釋說,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和試點應用加強公務用車管理的途徑,廣州市有關部門牽頭制定了《廣州市加強黨政機關公務用車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專門成立了公務用車使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
有記者在發布會上問及公務車管理措施的具體細節問題,但廣州市交委負責人并未作出回應。
外地經驗:北京 香港
治堵首先要限公務車的方法已經實行于“首堵”北京。2010年12月,“首堵”北京在其治堵方案中就明確提出要限制公務車數量:“十二五”期間,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并嚴格公務車使用管理。
據當時的《京華時報》報道,2011年11月3日,央視披露北京公務用車已達70萬輛,占北京市機動車總量的近15%。該報記者就北京公務車數量采訪了北京市多個部門,但相關部門均表示“不便”或“無法單方披露”,并透露“這個問題很敏感”。
香港在這方面更加走在前頭。香港特區運輸署工程師王國良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說,“這10年間,香港的私家車數量雖然在增長,但是政府車輛數量卻是在不斷減少。從1999年的7368輛到2009年的6276輛,減少了1092輛,跌幅是14.8%”。
據王國良介紹,香港政府規定,公務員外出公干,必須選擇最廉宜的交通工具,即指地鐵、巴士、出租車等,并指明“只有在并無公共交通可達目的地或有必要的情況下,才應使用政府車輛”,近幾年來鐵路網絡和公路運輸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公務員外出需要用公務車的情況越來越少了,所以公務車也越來越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