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經濟走向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欠薪現象不僅在工程建設領域依然突出,而且有向其他領域蔓延的跡象。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江毅 黃浩苑 李建平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對四川、重慶、江西、遼寧、云南、黑龍江、廣東和浙江等8省市農民工討薪問題的調研中發現,當前的農民工工資問題有著與以往不同的背景。由于全球經濟走向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欠薪現象不僅在工程建設領域依然突出,而且有向其他領域蔓延的跡象,發生區域過去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現在一些內地也有發生。
記者在“中國鞋都”溫州采訪了解到,2011年以來受歐債危機和國內銀根緊縮影響,當地一些民營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現象。
溫州市勞動監察部門負責人坦言,2011年企業勞資糾紛情況比往年突出,在最為嚴重的9月,一個月內就發生了20多起民企老板逃匿事件,后來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情況才趨于平穩。但對于一些小微企業而言,元旦、春節前后可能還會面臨資金問題。
作為我國民間資本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溫州民營企業的悲觀情緒沒有抹去,一些企業家甚至認為今冬將是溫州企業最寒冷的一個“冬天”,一些企業可能因為資金問題熬不過“年關”。
往年的年終歲尾,溫州也會發生一些企業倒閉、老板逃匿的情況,但規模和范圍都有限,大多是由于企業老板自身經營不善所致。2011年出現的企業倒閉,數量多于往年,還波及一些大型民企;原因也更為復雜了,不單是有國內外經濟運行變化的因素,還與企業自身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對金融環境和資金依賴程度過高等有著高度關聯。
溫州素以民營企業高度發達著稱,外來務工人員占城市人口比重較大。這些外來人員在當地工作生活一段時間后,一般不愿再回老家生活,積累了一些資金和經驗后,便著手在當地投資建廠。受限于資金,開辦企業的規模和產品附加值都相當有限,基本處于簡單仿制或零散件加工等初級階段,有些企業廠房和設備都是臨時租賃的。這導致大部分小微民企技術含量和利潤率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用工不規范等問題突出。
一些大型民企由于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無度擴張、盲目投資,形成了對資金的強烈依賴,無疑會在經濟環境變化中“栽跟頭”。多位受訪的民營企業家認為,溫州企業擺脫小散亂的發展方式已經迫在眉睫,如果再不通過提高企業準入門檻來提高企業自身實力,將來可能會造成大的隱患。
從長遠來說,伴隨我國企業升級轉移,生產性裁員帶來的經濟糾紛和勞資矛盾,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在及時妥善處置當前農民工討薪問題的同時,相關部門應同時注意防范生產性矛盾的“升級”。
國家人社部、發改委、公安部等9部委2011年12月初便聯合部署各地兩節期間全面展開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各地也以實施“一站式服務”、“綠色通道”等舉措,從快受理欠薪案件,縮短辦案時間,全力保障農民工及時領到工資。實踐中,一些地方存在農民工討薪的法律渠道依然不暢通的問題。
在年前二十多天的采訪中,本刊記者試圖梳理出導致農民工欠薪的一些深層次原因,從而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原因依然是那些原因,工程層層分包、勞務用工不規范、墊資施工、相關管理部門相互推諉、法律維權成本過高……對策也還是那些對策,規范工程承包、禁止墊資施工、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多部門聯動,等等。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紛紛開始探索從源頭預防欠薪。如安徽合肥對建筑企業欠薪違法實行“黑名單”和“一票否決”制度;四川廣元市2011年也出臺規定,發生欠薪時工程相關單位先行墊付農民工工資。
在勞務輸入大省廣東,為防止包工頭欠薪逃逸,當地各大建筑企業和工會組織“使用了最原始的辦法”保障工資發放。
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會主席趙偉文說,現在工地工資發放一般要三方在場,建筑方、工會皆派人到場,拍照片、拍視頻及對指模來監督工資發放。為改變工程建設滯后性影響農民工工資發放,公司更是建立了雙軌制控制,全天巡檢安全生產及工程質量,及時結清進場工人工資。
與此相類似的做法各地都在嘗試使用,只是有的地方落實得好,有的地方就差強人意;政策剛推出時效果很好,過了“風頭”之后就難免走樣變形。建設領域中的種種弊端、“潛規則”帶來的風險和后果,都可能以“欠薪”的形式表現出來。
從法律層面來看,各地均要求10人以上的欠薪案件必須當天立案、7天結案;刑法修正案中“欠薪入刑”的相關規定也開始在部分省市有了判例,起到了很好的威懾效果。
應該說,這些探索為預防、打擊欠薪提供了寶貴經驗,許多辦法也收到了明顯效果。而從長遠來說,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辦法能否持之以恒,成為根治欠薪頑疾的關鍵。
采訪中,一位基層干部的話令本刊記者久久難忘:目前各地鮮有因防治欠薪不力而“下課”的官員。只有建立明確的問責制度,將欠薪防治與政績考核聯系起來,才能跳出“年年清、年年欠”的怪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