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文化發展戰略漸顯
“十七屆六中全會將調動全黨全社會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建設不再僅僅是宣傳部門、文化系統的事情了。”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韓冰
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北京、上海、湖南、廣東、云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年均超過2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達到5%以上,成為當地新的支柱性產業。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在日前結束的“省部級領導干部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專題研討班”(以下簡稱研討班)上,多位有關主管部門負責人先后為研討班作了報告,介紹了互聯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文化藝術領域改革發展情況。
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后,文化領域改革發展戰略初步顯現。
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
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接入國際互聯網的64K專線開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標志著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從那時起,中國互聯網發展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
17年來,中國互聯網迅速發展。2011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6.2%。中國手機網民規模為3.18億,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達65.5%。
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直接從業人員已接近200萬,間接帶動1300多萬人就業。
11月4日下午,有關主管部門負責人為研討班作輔導報告時說:“互聯網不僅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和資源,也是影響巨大的新興媒體。”
2010年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提出“互聯網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和信息傳播的變革”,“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是中國政府的基本互聯網政策”。
這位負責人認為,“提出‘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基本政策,提高虛擬社會管理水平,統籌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新形勢下互聯網建設的科學把握”;當前互聯網管理面臨的新挑戰包括,“網絡熱點密度之高、參與人數之多、影響之大,是過去幾年沒有的。有些領導干部不適應日益開放的輿論環境,對互聯網存在誤解,對網絡輿情應對遲緩。同時,網絡輿論參與主體和參與方式日益多元多樣,“網絡公關”等非法網絡營銷手段,操控網絡輿論,干擾網絡傳播秩序。部分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交互炒作,制造網絡熱點事件。網上話語權爭奪日益激烈,少數人“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把孤立問題普遍化”,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較量的主戰場。
近年來,微博作為新興的自媒體平臺,用戶數呈現出“爆發”式增長。2011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快速增長到1.95億,半年增幅高達208.9%,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手機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從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
“社交網絡迅速興起,網絡信息發布獲取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有關主管部門負責人說,“網上信息源頭增多,每個終端用戶都能成為信息的提供者和傳播者,信息傳播渠道更加私密。微博使網絡信息產生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1年上半年,中國遇到過病毒或木馬攻擊的網民達到2.17億,比例為44.7%;有過賬號或密碼被盜經歷的網民達到1.21億人,占24.9%;有8%的網民在網上遇到過消費欺詐,該群體網民規模達到3880萬。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加強和改進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加快發展,發展網絡新技術新業態,廣泛開展文明網站創建,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強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的引導和管理,依法懲處傳播有害信息行為,加大網上個人信息保護力度,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信息安全。”
這位負責人指出,網上輿論已成為社會輿論重要組成部分,要在黨委領導下形成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協調機制、輿論引導快速反應機制,確保高效、迅捷、及時、有效引導輿論。要加強互聯網基礎管理,加強網站登記備案、接入服務、域名備案、IP地址的管理,研究、試點在辦網站、參與網絡互動等環節的實名制。大力凈化網絡環境,切實維護網絡安全。
推動廣播影視跨越式發展
11月5日,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研討班上與學員們分享了三組數字:
從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情況看,到2010年底,中國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6.78%,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7.62%,盡管互聯網發展迅猛,但從人口覆蓋情況看,廣播電視仍然是中國的第一媒體;從家庭普及率看,中國家庭擁有的無線電收音機和電視機各將近5億臺,占全世界收音機用戶的1/6、電視機用戶的1/3,平均每百戶居民擁有122.1臺電視機;從時間占有情況看,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統計,北京市城鎮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看電視1小時53分鐘,讀報紙22分鐘,上網33分鐘。
“廣播電視系統是國家重要的宣傳文化思想陣地,是黨和國家的喉舌和最重要的主流媒體之一。”有關部門負責人說,“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廣電領域最主要的是要解決旗幟、路線、方向問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是廣播電視性質決定的。”
廣播電視履行輿論引導職能,面臨著很多挑戰,能不能搶占輿論制高點、重大事件第一時間話語權是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廣播電視仍然有公信力,突發事件發生后,事件責任主體有責任把真相向公眾講清楚,媒體有責任及時傳播。
2010年,中國國產電影故事片產量達526部、電視劇產量約1.5萬集,已是影視劇生產大國。這位負責人說:“廣播影視領域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最關鍵的是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從數量增長轉變到質量提高,從外延式發展轉變到內涵式發展。在數量穩定增長的前提下,著力點要放在提高質量上。”
“要堅持‘二為’‘雙百’方針,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多層次多領域的。”有關部門負責人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收聽率最高的節目是《新聞和報紙摘要》,中央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是《新聞聯播》,不是說廣播電視不要娛樂功能,而是不能過多過亂、過于低俗,要堅決防止廣播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
在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截至2010年底,“十一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已經完成,完成72.28萬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覆蓋“盲村”“村村通”建設,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全部實現通廣播電視。
據透露,“十二五”期間,廣播電視要從“村村通”拓展到“戶戶通”。抓緊在有線電視網絡未通達的農村地區開展直播衛星公共服務試點工作,在寧夏、內蒙古、河北三省區選擇了若干鄉鎮開展試點,
2008年,中國發射中星九號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已成功服務廣播電視盲區1350萬戶農村群眾。這位負責人表示,要把直播衛星作為面向有線電視網絡未通達的廣大農村地區的6億多農村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來抓,通過直播衛星,可以將包括中央電視臺16套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3套節目以及本省節目在內的30多套高質量的廣播電視節目直接傳送到農民家中。通過直播衛星,還可以將應急廣播、黨員遠程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功能和業務加進去。還可以體現三網融合要求,通過與電信部門合作,為農村群眾提供優質廉價的固定電話服務。此外,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廣播影視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廣播影視業要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位負責人說,“廣播影視業是知識密集型、創意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要加緊培育市場主體,加強資源整合,轉變小而散、效率低下的狀況,要完善產業格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電視功能開發,發展互動點播和高科技含量電視業務,如高清電視和3G電視,推進三網融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