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應把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保障房建設作為重點
文/韓保江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里的“糧草”講的是行軍打仗的“基礎條件”。實際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要想經濟發展得快,人民生活得好,也必須有好的基礎條件作“先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電力、通訊、水利、供氣供暖、排水排污,以及服務于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各類固定資產。這些固定資產既是社會物質再生產的重要前提,又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既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創造就業,增加民眾收入的重要途徑。因此,基礎設施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抓得好可以為發展積蓄力量、增添后勁,抓不好則可能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
與廣泛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資本性或排他性的固定資產不同,表現為基礎設施的固定資產帶有明顯的“公共產品”性質。由于其需要的投資規模大,回報率低甚至不追求盈利回報,無法實現排他性消費,所以社會資本很少愿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為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的責任只能落在政府的肩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各地的基礎設施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信息網絡等建設已走在世界前列。快捷的交通運輸不僅給群眾出行、商品流通帶來了便利,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人員流動和資源配置的效率。然而,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基礎薄弱和歷史欠賬多,已取得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遠不能滿足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高速發展和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生產性和民生性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經營性和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由此導致的一些地方出行難、通信貴,看病難、就醫貴,上學難、讀書貴,住房難、房價貴以及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此,我們沒有理由為已取得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沾沾自喜,而應正視差距和群眾要求。
當前,又恰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時機。根據經濟學的周期理論,每逢經濟衰退,都是固定資產更新并以此促進經濟復蘇的時期。由于美國經濟回升乏力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加劇,世界經濟仍深陷衰退。受此拖累,中國經濟也出現減速跡象。為此,“保增長”仍會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在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適當松動貨幣政策,以產業關聯帶動效應強,創造就業崗位多的基礎設施建設,亦會引起新的關注。
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應把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保障房建設作為重點,進一步破除制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努力實現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平衡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切實抓好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民飲水、就醫上學、農村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
由于長期缺乏投入,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有的農村和城市吃的是改革開放前的“老本”。這種狀況不僅直接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生產安全,而且嚴重影響著城市發展和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今年中央專門召開全國水利工作會議,提出未來十年投入四萬億進行水利基礎實施建設的宏大計劃。各地政府應認真摸清自己的“水情”,科學規劃,精心確定水利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落實中央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決定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要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組織實施、一同督促檢查,統籌城鄉、區域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對農村和基層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投入。
保障房是關乎民生、關乎百姓幸福、關乎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設施。與其他類型的基礎設施相比,它更具有“一石三鳥”的獨特作用:更具有基礎幸福性,安居才能樂業;更具有經濟增長推動力,保障房建設不僅直接作用于經濟增長,而且可以通過帶動家電、裝修等相關產業發展間接推動經濟增長;可以抑制房價,促進老百姓消費,以擴大內需。
基礎設施是“百年大計”,一定要妥善處理好眼前與長遠、規模與財力、現代與實用等關系,堅決做到科學規劃、確保質量、不留遺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