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實踐足以證明,日益緊密的兩岸經貿關聯度,是兩岸共御危機風險的必由之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慧穎
盡管受歐債危機、世界經濟增速減緩等外部因素沖擊,臺灣當局“行政院經建會”在12月12日召開委員會議上仍將2012年島內經濟成長率目標定為4.3%。
“海外機構預測,臺灣的經濟成長還會是亞洲四小龍中的第一名。”臺當局“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2008~2011年,臺灣從陳水扁時代的亞洲四小龍之尾,重新回到龍頭。兩岸專家和業界認為,改善兩岸關系,創造“和平紅利”,是臺灣經濟走出谷底、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以更加開放積極的態度連結大陸資源與市場、創造兩岸產業合作的新模式,才能為臺灣傳統制造產業與“代工型”產業升級轉型帶來新契機。
“和平紅利”撬動島內復蘇
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上任之初便遇到國際金融風暴。但隨著兩岸經貿合作日益緊密,海協會先后與海基會達成16項協議,尤其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及生效,使臺灣經濟快速走出谷底。島內經濟增長率2010年達到10.88%,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以來,所增加就業人口高達36.9萬人。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日前公布2011年世界競爭力報告,臺灣排名晉升到全球第6名,創下臺灣參評該項目17年來最佳名次。
“改善兩岸關系,創造和平紅利,是臺灣經濟在三年間走出谷底的重要原因。”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唐永紅認為,根據IMD評估,臺灣表現最亮眼的部分為島內經濟、對外貿易、投資與就業,這四項都與兩岸關系改善息息相關。
從2008年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恢復第一次制度性商談開始,兩岸兩會已經舉行7次商談,達成16項協議,目前兩岸海空直航、大陸游客赴臺、食品安全、金融、郵政、司法互助、農產品檢驗檢疫、漁船船員勞務合作、標準計量檢驗認證、ECFA、知識產權保障、醫藥衛生合作、陸資赴臺等協議或共識,都已經相繼實施。尤其是ECFA的簽署實施,更改變了臺灣經濟戰略地位,為島內經濟注入活水。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副所長陳星認為,“和平紅利”的效應首先體現在提升臺灣投資環境品質。兩岸兩會多項協議的達成以及ECFA的簽署反映了兩岸經貿發展的制度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兩岸政治風險的降低。2011年6月9日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BERI)公司發布最新全球投資風險環境評估報告,臺灣排名維持全球第4,亞洲第2。因為兩岸關系和緩,臺灣在“政治風險指標”方面的排名從第11名躍為第8名。BERI認為,在兩岸簽署ECFA后,臺灣的政治風險被有效控制,投資環境品質提升。這就是ECFA簽署對臺灣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增強了臺灣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
2010年,島內民間投資和臺商回鄉投資呈現大幅“雙增長”,就驗證了這個判斷的正確性。據臺灣有關統計,由于ECFA效益發酵,今年前4個月臺商回臺投資金額達203億新臺幣,比去年同期增長49%,預計全年臺商回臺投資將達450億新臺幣。
其次,促進擴大島內就業。穩定的兩岸關系以及日益緊密的經貿交流,提升了臺灣投資環境品質,促進了島內投資和臺灣對大陸出口的增加,這必將帶動島內就業的增加,提升就業水平。據臺灣有關統計,2011年4月臺灣失業率下降至4.29%,較去年4月下降1.1個百分點,為2008年10月以來新低。
據臺灣方面統計,僅大陸企業在臺投資就為臺灣創造了超過3000個就業機會。臺灣有關部門的資料表明,2011年7月底預計較4月底增加人力需求的單位中,30.23%增加雇用人力因“需求市場擴大”,24.01%因“設備或部門擴充”,不可否認有兩岸經濟交流擴大導致投資增加產生的影響。
其三,為臺灣中小企業提供商機。ECFA貨物貿易早收計劃中,大陸承諾對臺灣降稅產品中有近一半屬于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這些產品將因早收計劃的實施而獲得平均多達10%左右的關稅降幅。臺灣經濟主管部門的調查數據表明,僅制造業潛在受益者就有7.9萬家中小企業,涉及86萬從業人員。事實上,早收計劃上路以來,臺灣早收清單產品原產地證書利用率穩步增加。在已知獲得原產地證書且過去3年對大陸有出口早收清單產品的臺灣廠商中,超過八成是中小企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