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 經濟學者
中國很多人對什么事情都不認真,很多知識分子平時口若懸河,關鍵時刻卻鴉雀無聲。“兩會”期間,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講“國進民退”是無稽之談,并且列出了大量數據來證明他的觀點。對此,中國之大卻無人應聲。偏偏安邦是搞公共政策研究的專業機構,有責任加以回應。
李榮融認為,近年民營企業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國有企業。他舉一組數據加以說明:1998-2010年,國有企業戶數占比從39%下降到現在的4.5%;資產總額占比從68.8%下降到現在的41.78%;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從52%下降到27.8%;利潤總額占比從36%下降到27.8%;從業人數原來占60.5%,但現在是19.2%。李榮融表示,“國有在進,民營也在進,而且民營進得更快。”“沒必要去搞針對論,非要說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矛盾,大家不是敵人。”
李榮融將兩者形容成科比與湖人隊之間的關系,稱兩者都是中國的企業,組成同一支代表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國有企業背后有大量中小企業的支撐,中小企業對應很多業務也來自于國有企業,雙方是彼此合作,同時又良性競爭。李榮融表示,“可以歸結于三句話:經驗共同分享,教訓共同汲取,競爭共同提高。”
應該說,李榮融的態度是“大度的”,但如果對照現實,事實真是“三個共同”那樣,我們現在也用不著組織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援助了。只有中小微活不下去了,才有“援助”一說吧?
實事求是的說,要想用數據來反駁還真不容易,因為國資委顯然占盡了數據和組織體系的優勢,你想找數據,還真的不好找。沒辦法,只有用數據來解釋數據了。
做企業的都知道,“國進民退”的意思是指國企“做大了”,民營企業“不好做”了。所以“做大與否”是問題的關鍵,不能用企業“戶數”來證明。我們找到的官方數據顯示,中石油的總資產2010年為16565億元,是1998年的3192億元的5.19倍。中石化的總資產在2010年為9854億元,是1999年總資產2762億元的3.57倍。中國移動[80.95 1.57%]總資產則從1998年645億元增長12.36倍至2010年的8619億元。僅僅2009年,中石油凈利1030億元,它與中移動1458億元凈利合起來就超過了中國當時500家最大民營企業的利潤。請問有哪家民營企業的資產增長了如此多的幅度?
李榮融的另一個數據比較的是“主營業務”收入,以此衡量國企有些失真。相當多的國企的精華部分實際是在“非主營業務”那一塊。房地產熱的時候,他們搞房地產,“地王”都歸了他們了;電信熱的時候,他們搞電信,朱镕基總理當時要將他們分家,難度極大;水電熱、能源熱的時候,無論何種“熱”上來,都是國有企業的天下。沒有這種“非主營業務”的熱度,資產增幅從哪里來?
至于“利潤占比”的數據,國企則有些不好意思了,這說明國有企業雖然資產龐大,但效率低下。至于就業人數,國企就更沒法跟民企比,撐起社會穩定大局的都是民營企業!
我們認為,還有些數據是要國資委來回答的:銀行貸款中,國有企業的比例有多大?發改委的重點項目國有企業拿了多少?都是誰做的?國有企業連年增長的貪官人數是多少?國有企業負債的增長率和變化率是多少?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明顯,為國企辯護的實質就是一句話——反對以改革為借口搞私有化!但問題是中國的改革過程,就是一個私有化的過程,沒有私有化,中國的很多國有企業早就死光了。計劃經濟的道路走不通,這早已成為歷史結論。即使從黨的方針路線角度來看,我們搞的也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并非專屬資本主義國家,這難道也要重新開始討論了?
所以,表面上的“國進民退”的爭論,實際卻關系到未來中國何去何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