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僅要仰望道德楷模,還要俯察道德底線。”3月6日下午,在湖北代表團的會議上,有“根叔”之稱的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代表慷慨陳詞:“我們現在正在學雷鋒,他是我們仰望的道德楷模,但我們也要低下頭,看看我們的道德底線。”(3月8日《中國青年報》)
小悅悅事件、老人倒了不敢扶、見死不救……在我們這個具有數千年“守望相助”人文底蘊的國度中,道德的淪喪和人心的冷漠竟然一至于斯。當類似的事件此起彼伏幾成傳染性的社會瘟疫,此時此刻,我們已經無法再回避道德蛻化的現實命題。于是就有了“雷鋒”再次被我們推向了前臺,“學雷鋒永不過時”的道德倡樹喧囂又起。學習道德楷模自然無可非議,但仰望道德星空脫離了“低下頭來俯察道德底線”的腳踏實地,終歸都是紙上畫餅。
只有“低下頭來”,我們才能直面內心深處那對于道德滑坡推波助瀾的人性之劣、信仰缺失。道德下滑的社會語境下,誰都概莫能外。事實上,剝離不敢伸手和見死不救的道德義憤外衣,不難還原這樣一種真相: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所謂“我若救人誰來救我”,都不過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與狹隘的自我粉飾。傳統的道義信仰被無情拋棄,功利的價值趨向大行其道,社會冷漠被無限放大,正是如今這個時代看客和哄客頻出的真正根源。
有媒體曾經推出核心報道“我們的社會病了”,指出體魄日漸強健的中國人,心理卻正在缺失信仰、嚴重畸形化。世界變得這么大,人心卻變得那么小。當前,不管我們承認還是不承認,利己主義都在主導著我們的生活——小悅悅事件只是投影的極端案例,僅此而已。所以,面對種種的道德滑坡事件,更應該“低下頭來”俯察一下,倘若親臨其境,我們自己能不能比“18路人”做得更好?事實上,在利己主義現實理性甚囂塵上和社會信任危機的語境下,面對他人危難,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路人”——道德事件之后,該反思的絕不僅是“18路人”。
關于道德,我們總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對他人苛求太多而對自己檢視太少,仰望星空太多而腳踏實地太少,這是道德標準屢屢被無情顛覆的一個重要因素。道德呼吁洶涌澎湃,而現實道德行為寥若晨星,關鍵也在于此。
學會“低下頭來俯視”會讓道德更鮮活動人,更靠譜兒。道德只停留在祭壇上,“學雷鋒”的口號喊上一萬遍,離開了自我檢視反省、自我革新踐行,沒有任何作用。不需要人人都學成雷鋒,只要多數人能低頭正視自己的道德良知,道德回歸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