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民進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毛桂芬表示,中國至今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達到了7000多公里,全球一半的高速鐵路由中國運營。根據官方提供的數字,目前國內因資金斷鏈,導致停工的高鐵項目超過1萬公里,因停工每月造成的損失達到10億元。(3月7日《京華時報》)
近年來,高鐵建設以“大躍進”的速度前進,開通運營線路越來越多,而在建項目也與日俱增。但緊跟而來的則是,資金、技術和管理跟不上,使得安全運營面臨重重考驗。“7·23”動車事故的發生,毫無疑問成了高鐵建設的分水嶺,人們對安全的擔憂增加,高鐵建設的投資也面臨困境。
無疑,如今高鐵大面積停工,且月均損失10億元正是高鐵“大躍進”帶來的連鎖反應。面對如此高昂的損失,公眾不得不問,究竟誰該來承擔責任?原鐵道部長劉志軍等已經被抓且正在進行調查,可是,高鐵“大躍進”難道僅僅只是劉志軍等人的責任嗎?
事實上,在劉志軍等被雙規之后,全國高鐵項目建設的熱情并沒有因此而停止。盡管公眾對高鐵高速發展的批評聲音高漲,但據媒體報道,鐵道部官員仍然表示,鐵路系統整體形象可能也會有所損壞,但是高鐵建設仍將按照既定的步伐繼續發展。
顯然,鐵道部已經將高鐵建設當成了塑造政績形象的重要依托,而其底氣則來源于有財政為其兜底,即便是承擔高昂的債務也在所不惜。這種對全民利益的綁架,使得其信心十足。直至“7·23”動車事故的爆發,各方才對鐵道部貸款嚴格控制,在此之前,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或也有監管不力之責。
如今,鐵道部債務急劇攀升,超過1萬公里的高鐵項目建設面臨資金等困局,若無民間資本的加入,恐將繼續面臨虧損的殘酷現實。可是,在公眾普遍對高鐵項目安全、“大躍進”式建設產生的回報心存疑慮的情況下,要想改變現狀難上加難。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重新審視一大批高鐵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梳理發展理念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完善運營管理和監督,破除壟斷的體制。更重要的是,要讓那些參與高鐵建設“大躍進”的相關責任人承擔應有的法律和行政責任,唯此,才能使鐵路運輸事業發展更趨于理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