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養豬
近日,武漢鋼鐵集團總經理鄧崎琳表示,2012年武鋼將投入390億元用于養豬養雞等非鋼產業。武鋼擬建萬頭養豬場,而且年內就出欄。鄧崎琳稱,這些并非突發奇想,而是鋼企向“非鋼”轉型計劃的一部分。(3月7日中國廣播網)
世界五百強之一,占據我國鋼鐵行業半壁江山的武漢鋼鐵集團竟宣稱將投資390億養豬種菜,且亦言將發展立體養殖、綠色養殖,將打造“武鋼”牌蔬菜。如此的舉措,著實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盡管武鋼集團總經理已明確表示確有此意。
堂堂鋼鐵巨無霸——武漢鋼鐵公司,不致力于發展鋼鐵產業,卻傾心于養殖生產,好比學生不努力學習,卻熱衷于網絡游戲般,這樣的行為確有“不務正業”之嫌,無疑會引來眾人的質疑與批判。
誠然,實事求是的講,我們的這番邏輯思維,及對武鋼行為費解的緣由無不是建立在常情常理上的。然而只要我們理性、客觀的看待,剖析武鋼此舉的背后動機,撩開武鋼市場發展中的波云詭譎,立足于武鋼的立場想問題、辦事情,會恍悟到這只是窘境下的次優選擇罷了。
一方面,整個鋼鐵工業的發展處于一個微利和經營困難的境地已有一段時間。而窺視國內國際的目前狀況——國內,據媒體報道,由于受國內GDP目標八年來首次低于8%的消息影響,市場規避風險的情緒升溫,國內期貨市場方面鋼近日增倉放量下跌,整個鋼鐵股市受挫。再加上國家對房地產的嚴格調控,況且國際經濟亦前景不明朗,鋼鐵價格的漲勢前景好似霧里看花般,看不透猜不著,終隔一層。如此一來,若依舊致力于鋼鐵發展,豈不置自身于絕境?
另一方面,誠如武鋼總經理所言,一者,受鐵礦石資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響,連續兩年,中國鋼鐵生產行業年銷售利潤率已不到3%,遠低于全國工業行業6%的平均利潤水平。二者,我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按粗鋼表觀消費量在6.88億噸左右計算,產能過剩率約已達到122%。鋼鐵產業的發展如此步履維艱,那么,只有“窮則變”,才能“變則通,通則久”。既如此,發展養殖生產有何不可呢?
再說,發展養殖生產,集合天時、地利與人和。不僅有充足的資金、土地與人力資源,更有廣闊的市場需求。更進一步說,發展養殖等輔助性產業,亦能緩解因鋼鐵業萎縮而收不抵支的短期資金問題,幫助武鋼度過這個鋼鐵業的發展低谷。既然如此多全其美,何樂不為呢?
當然,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此番養豬種菜的次優選擇,終究只是一個緩兵之計罷了。武鋼若想自身持續、更快、更好的發展,最終的致力點仍然在于自身的鋼鐵產業上。如何引進與開發新技術,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如何紓解自身組織結構管理上的毛病,就需要武鋼的管理層發揮聰明才智。另外,如何使我國鋼鐵行業重新走上發展的正軌,如何在近期內給我們的鋼鐵業驅寒添暖,就需要政府的發力與給力。
劉孫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