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在興業銀行5日披露的一份公告中,作為參與定增的中國煙草總公司首次披露了2010年的業績:總資產9699億,年營收7704億,年凈利1177億,每天賺3.2億,3.5億煙民每年貢獻336元的利潤。公司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4.7%,年利潤和中石油相當。(3月6日中國廣播網)
按理說,一國企每天能賺3.2億,應該是件高興的事。然而,筆者看到這組數據卻高興不起來。說得不好聽的話,這是拿百姓的健康做交易。這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吸煙已成為繼高血壓之后的第二號全球殺手。全球約有煙民13億人,13歲至15歲年齡段少年的吸煙率達20%,每年有500萬人死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面對這種嚴峻形勢,全球對煙草的監管日益嚴格,各國紛紛簽署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盡管早在2003年中國就簽署了《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并于2006年1月9日在我國正式生效。然而,六年過去了,中國公共場所禁煙效果讓人不敢恭維。最明顯的特征是中國煙草消費量未減反增,煙草銷量由2005年的占全球1/3上升至48%,煙民數量龐大,占全球的1/3。難怪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曾表示:中國控煙工作任重道遠,還有大量的工作亟待開展。
盡管造成我國煙草銷量不降反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煙盒警示語不明顯,起不到警示作用。正如北京“往事如煙”網友所說:“卷煙上的警示語每個吸煙甚至不吸煙的人都能倒背如流,關鍵不是字體的問題,是警示語的警示力度不夠,包裝弄上一幅骷髏或是被煙熏黑的肺,我想這樣控煙效果會好得多,這才是與國際真正接軌的做法,做事情不要只流于形式,要抓根本!”
另一方面是公共場所禁煙有其名,無其實。這不,盡管中國曾作出在2011年1月9日前實現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的承諾,但時至今日,公共場所吸煙仍然是屢見不鮮。其實,公共場所禁煙效果不佳的原因不是缺少禁煙立法,而是缺少禁煙執行力。以北京為例,在奧運會召開前夕,北京曾出臺《北京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范圍若干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規定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但是由于執法主體不明等原因,該規定淪為一紙空文。其實,北京禁煙失敗是中國禁煙的縮影。因為,繼北京制定并頒發了“北京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范圍若干規定”之后,上海、杭州、武漢、銀川、廣州等150個城市和地區都頒布了公共場所禁煙規定,但從當地媒體的報道中能夠發現,由于無人監管、執法力度不足等原因,公共場所吸煙行為一直屢禁不絕。
必須清醒地看到,煙草業雖然仍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煙草業帶來的損失遠遠超過煙草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因吸煙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就高達50億美元(這主要包括健康開支、員工缺勤、勞動生產率降低、稅收損失和過早死亡等)。因此,我們不能只看到煙草帶來的“顯利益”,更要看到煙草帶來的“隱危害”。也就是說,我們寧可要百姓的健康,也不要每天賺3.2億。正如有關專家所呼吁的:以犧牲國民身體的健康來換取煙草行業的高稅收,再這樣發展下去,就會出現一種畸形的發展。
3月5日,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重申“不靠犧牲環境和人民健康換發展”,這應該成為控煙的指導思想。面對每天賺3.2億的“驕人業績”,期待各地,尤其是職能部門在控煙上不能再停留在光靠“喊”上,還得實實在在地“動”起來,并常抓不懈。要明白3.5億百姓健康比3.2億元更重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