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2009年12月初,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的這句話,至今令人震撼警醒。
這既是新時期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帶來巨大壓力所導致,又是國內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倒逼的結果。較為突出的表現是,過去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經常保持兩位數增長,導致經濟和社會均處于緊運行狀態:
其一,對環境、資源造成很大的壓力。比如,2011年全國發電量增長11.68%,用電量增長11.74%,帶來電力供應緊張,部分省市甚至出現全年性“電荒”現象。同時發電用煤產量高達35億噸,資源壓力過大持續得不到緩解;
其二,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關系協調缺乏寬松的環境。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短期難以實現,導致社會經濟關系協調不力;
其三,外需依存度偏高,加劇國際貿易摩擦。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為迫切、難度更大。
近年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就此公開強調的分析判斷,清晰地指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深遠戰略意義,實現發展模式轉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上的命運“關口”地位。
早在“九五”計劃時,我國就提出實行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任務。新世紀以來,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2008年11月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中,胡錦濤指出,在一個時期內,突出面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更為迫切的壓力;2010年2月,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
特別是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方向”、“支撐”、“目的”、“著力點”、“動力”等方面,用“五個堅持”全方位提出明確要求,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語重心長反復叮囑冀望,就是因為在這個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上,我們轉變步伐還跟不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展,與抓緊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適應,與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有效應對國際經濟風險挑戰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實現科學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簡言之,轉變的速度還不夠快,效果還不夠好,功夫還沒有下夠。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贏得未來發展先機的關鍵。”正如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何樹平所言,近300年的世界現代化史,就是一部發展方式更新史。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主線,將實現繼三十余年前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體制轉型之后的又一次歷史性大轉型。
在今春全國兩會上,“轉方式、調結構”仍將是熱點、焦點。通過會上會下凝聚共識,增強信心,從而變壓力為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各方期待的中國經濟引擎一定會穩健轟鳴向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