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的一批涉及“985、211工程”的文件失效,這個消息傳來,再次引發關于“廢除985、211工程”的聯想。緊接著,新華社發消息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擬于今年啟動新一輪建設。啟動“雙一流”大學建設,這個被視為教育資源再分配的機會,更令河南人關注,河南的高校到底有沒有機會?到底什么是“雙一流”大學?我們省已經在哪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對于我省的高校來說,在新一輪建設中,有哪些高校有競爭實力呢?(文末投票支持你認為最有實力沖擊雙一流大學的省內高校,可多選哦)
消息:我國今年擬啟動“雙一流”建設
日前,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關于宣布失效一批規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關于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985工程”建設管理辦法》、《“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關于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意見》等382個規范性文件失效,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關的文件。通知中表示,對不利于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專項清理,已失效的規范性文件不再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
據新華社6月28日消息: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擬于今年啟動新一輪建設。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以及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對高水平大學建設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說起來“雙一流”建設,我國從去年起,就出臺了相關方案,規劃了明確的時間表。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11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并對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進行了公開公布。
2016年2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制訂“雙一流”實施辦法。
“雙一流”大學到底是啥?
建設“雙一流”大學到底都有啥內容呢?時話君從《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中進行了梳理。
◎“雙一流”的重要意義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雙一流”的主要任務
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等5方面建設任務。宣傳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快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快實現關鍵環節突破,加快構建社會參與機制,加快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5方面改革任務。
◎“雙一流”的目標原則
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總體目標以及到2020年、2030年和本世紀中葉的分階段目標。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
◎“雙一流”的支持措施
加強總體規劃,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績效導向,形成激勵約束機制;完善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鼓勵有關部門和行業企業積極參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等支持措施。
河南高校:說起來真的很“憋屈”
眾所周知,河南作為全國人口大省,教育公平一直都是縈繞在河南人民心頭的一道坎,在高等教育上,無論從招生指標、高層次人才、博士點建設、科研經費等各個方面,河南都是吃虧的,說起來真是很“憋屈”。
全國39所“985”高校,河南沒有一所;112所“211”高校,河南僅有鄭州大學1所;等于全國151個優質教育資源品牌里,河南只有一個。尤其是年逾百年的河南大學,輝煌時期曾和北大、清華鼎立,即使經過抗戰時期的那段戰亂的損失,依然在1944年的教育部大學排名中位于第六名。她文化底蘊深厚,曾出大師無數,但隨后被分成14個部分,成了一所不入流的一本大學,數次“211”工程高校評比都因為各種原因失之交臂、令人嘆息。
今年全國兩會時,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呼吁:“我們已經錯過了太陽,難道還要錯過星辰嗎?”婁源功說,國家提出建設世界“雙一流”大學,河南高校再也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了。在他看來,河南是一個一億人口的大省,大學是科技創新的高地,是人才聚集的高地,有若干一流大學,有很多一流學科,對河南地方經濟的支撐作用就加強了。沒有985、211高校的地區,非常關注“雙一流”建設,這是一次把握教育均衡發展、辦出特色學校的機會。
“‘雙一流’建設,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高校迎來的第三次發展機遇。”同樣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教授、省社科聯副主席鄭永扣說,“前兩次機遇我省只有鄭大入圍,與發展現狀很不匹配。”向“雙一流”發起沖擊,河南高校充滿自信。“拿我們鄭大來說,目前已有化學、臨床醫學等4門學科,進入國際公認的ESI高校全球排名百分之一序列,還有幾門學科接近這個標準。”鄭永扣表示。
曬曬河南高校的實力
學科建設:
我省很多高校都有在全國響當當的學科
不光是河南需要國家支持建設更多的好大學,而且我省高校也有實力來爭取國家的“傾斜”。說起來我省高校的綜合實力,光是從排名上來看,唯一一所211高校鄭州大學在武書連“2016中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居37位,河南大學排名68,雖然不是211,但是在排名上超過了很多211院校。雖然排名是非官方的,但也代表了學校的實力。
另外,除了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外,河南師范大學去年也成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河南農業大學是國家首批14所2011計劃高校之一,同時還是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煙草專賣局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別建設的重點高校。 其他的還有省政府與水利部共建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與國家糧食局共建的河南工業大學,與國家安監總局共建的河南理工大學,與國家煙草專賣局共建的鄭州輕工業學院,以及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的河南中醫藥大學。這些學校,都相當有實力。
在學科上, 2013年1 月29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了“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按照慣例,這樣的學科排名一般3~5年評選一次,此項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國開展,至今已完成三輪評估。之前的兩次評估分別為2004年和2009年。所以到現在為止,2012年的這個評估結果,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這個榜單上,在所有學科的上榜專業和院校中,我省有7個學科61個專業上榜,涉及我省9所院校,并且,我省有7所高校的相關學科能并列排進全國前十(并列的計1位)的專業,共有36個。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年,我省高校有很多學科又有了很大的進步。今年4月22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啟動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工作,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最新的學科評估結果就能公布,屆時,我省有哪些學科能躋身一流學科,我們拭目以待。
我省現狀:
建設高水平大學 打造優勢學科 已經在路上
其實,對于咱們省來說,不可謂不努力。就拿在“雙一流”建設上,從去年起,我省就在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打造優勢學科發展上有大動作。
時話君記得,去年7月23日,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透露,從2015年起,我省將啟動高校分類發展計劃,引導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其中,我省要重點建設2~3所國內高水平大學,7~10所特色骨干大學,10所左右示范性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職業院校,這也是河南省時隔十年再次召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意義非比尋常。
去年12月,我省又發布通知,將打造一批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優勢學科和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前列的特色學科,據了解,我省在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將分兩期進行,兩期計劃總投入31億,全面對接國家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并且,方案也明確提出到2024年,河南省要有5個左右學科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行列;10個左右學科進入國內前列,ESI排名進入前1%,或在權威第三方評價中進入前十名或前5%。依托優勢特色學科,建成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和高級專門人才,取得一批重大科研創新成果、發明技術專利和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成果。
呼吁
河南都這么努力了,“雙一流”大學建設,千萬不能再虧了河南!河南娃,頂起!
我省支持鄭大、河大等有條件高校爭創“雙一流”,已經啟動特色學科工程建設。河南省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有條件的高校爭創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他以鄭州大學為例,這幾年,鄭州大學以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積極融入河南經濟社會發展。
我省有7所高校的相關學科能并列排進全國前十(并列的計1位)的專業,共有36個。
【教育部否認發布“雙一流”大學名單,勿輕信網傳】近兩日,網絡流傳出一份“首批雙一流建設擬定的大學名單”,名單稱北大清華8所大學被確定為首批一流大學,華北地區共有57個一流學科,該名單流傳于各大網絡論壇。
” 教育部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有消息稱:國家將廢除“985”“211”工程。
日前,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6中國大學學科評價報告》最新發布2016中國大學學科排行榜和2016中國大學ESI全球前1%學科排行榜。報告顯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雄居2016中國大學學科排行榜前3甲,全國27個學科入選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躋身2016中國八星級學科前列。
鄭永扣建議,建議國家在統籌推進雙一流大學過程中,著眼于優質資源的合理布局和均衡發展,考慮河南實際,在河南布局“雙一流”大學,引領河南高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