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君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里如是說。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瞬間打通了整個人類社會的任督二脈,信息流在世界各地的每一個角落飛速狂奔,無論世界哪個角落發生的一點雞皮蒜毛的小事,只要通過互聯網,用不了幾分鐘就會呈現在我們每個人面前。這是一個信息過度泛濫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知道任何事,世界上再無隱秘和權威。
我的一個做電商的朋友,比我更熱衷于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無論是電商、互聯網、新媒體、餐飲……任何性質的活動,幾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參加活動無非是為了學習和社交,有一次我問他,你覺得你參加了真么多的活動,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他想了半天支支吾吾地說,我參加那些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宣傳產品。 說到宣傳產品,我就想起來,前兩天剛剛參加的一個千人大課。沒有去之前,充滿了無限期待,主辦方的宣傳也可謂是聲勢浩大,但是,真到過現場后發現,這樣的大課能給你的其實并不多,更不用說,還要飽受廣告的煩擾。從開始到結束,從簽到到提問,各種抱著和我這個朋友一樣目的的廣告商無孔不入,讓人煩不勝煩。定位大師特勞特說,營銷最關鍵的是占領消費者的心智。我像在那樣一個場合,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是和我一樣抱著學習的目的來的吧,這樣的廣告別說占領我們的心智,恐怕能不讓大家討厭就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關于“社交”,度娘是這么說的: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識,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各項活動。既然度娘都說了社交是要達到某種目的的,那么對比這個概念,我們那些吃吃喝喝,隨便換張名片的社交是不是真的有點過度了?無疑,我的這位朋友把參加活動也看成了一種社交方式,但是他社交的有效性又能有多大呢? 今年,下半年以來,我連著參加了幾場同學會,有高中的,有大學的,還有培訓班的,每次聚會之前,我都奢想,見到了同學們要好好和大家交流交流,希望以后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能有更多的交集。結果,奢想永遠不會實現,好像一到人多的時候,自己曾經熟悉的每一個人都像戴了面具一樣,更加上酒精的作用,不知不覺中同學聚會就變成了一場毫無誠意的表演,每個人在大家面前都想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趁著酒勁拿相互吹捧來勾兌真誠,這樣的聚會,參加了幾場后,我再也提不起興趣,因為聚會結束后,我們每個人還是和之前一樣,各自消散,沒有更多的交集。 我還有一個朋友,是做媒體的,她的朋友實在是多的數不清楚,我給她打電話的時候,她永遠在忙,她永遠在趕場的路上,前兩天她單位出了些問題,她打電話跟我說,突然發現自己身邊真正能幫上忙,說上話的朋友并不多。我聽了她的話只能苦笑了,或許這件事后,她會想明白很多事,過度的社交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 我原來也是媒體人,對于一個媒體人來說,永遠都在過度社交中。我有一個抽屜,里面全部是我做媒體的時候收到的名片,滿滿一個大抽屜,如今我打開來看,里面那么多的名片中,我能想起來是誰的不過十來個罷了,那么多的人不過是我生命中的匆匆過客,我們只不過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有了一次淺淺的接觸,恐怕以后彼此的生命中將都不再會有交集,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對一些無謂的社交那么執著呢? 很多人說,社交的目的是學習和交朋友。不錯,我們作為社會人,社交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人屬性。現在的社會,想認識一個人太容易了,但是認識后成為朋友的卻少之又少,成為朋友能夠志同道合互相勉勵進步的更是鳳毛麟角。我們花了那么多的時間,犧牲了休息、學習、陪伴家人的時間去過度社交,真的值得嗎? 我看網上說,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熱鬧,害怕孤獨,所以對社交的需求更甚。我想過度社交的原因大約是,我們太需要認同感和存在感。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朋友,就會發現,過度社交有幾個明顯的表現:一,什么活動都去參加,沒有甄別;二,一天沒有參加飯局或聚會,就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三,自己一個人獨處時,無所適從,無所事事;四,對家人和孩子,沒有絲毫耐心…… 讀到這里,很多人恐怕已經發現,你和我一樣已經是嚴重過度社交了。如今,我已經在改變自己,盡量多給自己一點時間,讀幾本書,陪陪孩子和家人,偶爾出去旅游一下,盡量不要再讓自己陷入過度社交的陷阱里,你呢?
微信、臉書、陌陌等一大批互聯網社交工具的涌現,讓我們對世界無限開放,也讓世界對我們無限開放。交友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方便。我們可以迅速地認識不同圈層不同地域的朋友,朋友圈的朋友越來越多,可是內心卻越來越孤獨,溝通越來越多,效果卻越來越差……
昨天晚上,我又是很晚才到家,到家的時候,孩子和家人都已經睡了,最近我陪家人和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的時間也在不斷壓縮。唯一的收獲是,朋友圈的朋友越來越多,要參加的各種聚會和飯局越來越多,但我非但沒有覺得快樂,心反而感覺越來越累。
聚餐、喝酒,已成為不少大學生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近日,一個面向460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三成受訪者聚會頻率達每周兩次以上,近四成聚會社交的開銷占生活費比例超過30%,竟有人1個月有20多個飯局。
當男人突然一本正經起來,只有兩種情況:有喜歡的女生了;被老媽加了微信。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15日報道,根據歐盟數據保護法最新法案,歐盟將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電子郵件甚至是搜索引擎。這意味著,數百萬16歲以下的青少年,登錄社交媒體賬號,下載應用軟件,甚至使用搜索引擎時,都必須征得他們父母的同意。
3月4日晚間消息,艾瑞今日發布了《中國移動語音社交應用行業研究報告2014》,報告認為社交需求是剛性需求,同時語音是移動端最便捷的溝通方式,強關系社交領域已經被巨頭牢牢把控,市場發展成熟。UGC類語音:用戶錄制自己原創的聲音信息,上傳到移動社交應用中,進行展示或者提供給其他用戶。
客戶及時的剛需、社交場景的滿足、智能生活的體驗將是未來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新的價值空間。
1. 每年,視頻作為一種媒介都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同時,制作恰當的視頻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困難。7、人們每每談到“社交媒體”時,總是會覺得它就是“大品牌商投入很大預算的短期社交營銷活動”。
“突然發消息全是感嘆號,嚇死我了。”20日16時許,面對滿屏的錯誤提示“紅色感嘆號”,眾多已經離不開微信的中國內地網友表示“驚呆了”。
“大家都把微信美顏照換成了卡通頭像,我也就跟了一把。報告的結語有這樣一句話:“年輕人有自己獨特的基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去塑造自身獨特的個體性,找到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也最終會推動社會的變化。
社交暗語你懂得多少?
滴滴打車、大眾點評、京東們在花巨資購買了微信船票后,下一步是想著如何下船。
近年來,以微信、陌陌為代表的移動即時聊天工具異軍突起,以其方便快捷的交流功能受到用戶歡迎。但與此同時,謠言、詐騙等問題也正在這種新型社交平臺上快速泛濫,成為廣大用戶“不能承受之痛”。
跳槽,是職場永恒的話題,很多時候更是突破職場瓶頸、升職加薪的捷徑。2014年,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上線簡體中文測試版,正式進軍中國,中文名為“領英”。大街網創始人王秀娟在接受路透社采訪的時候曾說:“大街網致力于滿足中國80、90后屌絲用戶的職場社交訴求。
你問我為什么戒了qq空間?????你也可以做到
國際在線專稿:據韓國《中央日報》11月22日報道,美國一家市場調查機構當地時間19日公開一份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以來,每月登陸一次以上社交網站的用戶人數達16.1億。根據這份調查,社交網站用戶人數增加最快的國家是印度,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Facebook用戶。
人際交往中那些要不得的異常心理。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逢場作戲,朝秦暮楚,見異思遷,處處應付,愛吹牛,愛說漂亮話,與某人見過一面,就會說與某人交往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