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8日14:13 來源:映象網
課外班花費家長一半收入,補課老師年薪200余萬,參加“坑班”以獲得好中學的錄取,校外培訓機構競賽成績成為升學“敲門磚”,學校老師引導學生參加校外培訓……近日,媒體報道的種種教育怪象,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校外培訓亂象屢禁不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一方面價格不菲的培訓費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增添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再者教師參與有償補課擾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加強對理校外培訓亂象的整治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在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和遏制教師有償補課方面,從中央和地方都出臺了極為嚴厲的懲處措施。比如,建立完善教育培訓機構準入制,嚴格規范辦學行為;對教師參與有償補課一旦被查實,將在年度考核、職務評審、崗位聘用、實施獎懲中被“一票否決”等等。然而,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利益的驅動下,校外培訓領域依然是各方爭奪的“唐僧肉”,教育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教師違反禁令、鋌而走險,違規參與補課。“禁令”雖嚴格,可相關職能部門在實際執行上的寬松,放縱了校外培訓的亂象叢生.
透過新聞報道我們看到,在新學期開學前,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聚焦六類不規范行為,列出時間表,明確具體推進措施,并加大宣傳力度,這充分表明了四部委重拳整治校外培訓亂象的決心,也為教育培訓機構和教師敲響了警鐘,與以往的“禁補令”等相比,可以說本次整治行動堪稱“史上最嚴”。但能否取得實效,剎住校外培訓亂象,還需要實踐檢驗和公眾認可。
整治校外培訓亂象,筆者認為,既要有“雷聲”,也要有“雨點”,關鍵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通過部門聯動,形成治理合力。首先,職能部門要暢通舉報渠道,鼓勵市民積極舉報教師違規補課行為,以及教育培訓機構的違規辦學行為,并對市民反映的問題線索及時給予處理。其次,職能部門要利用節假日時間對轄區深入調查,加強對校外培訓亂象的查處力度。同時,要通過新聞媒體及新媒體加大對教師違規補課、培訓機構違規辦學行為的曝光力度,切實起到震懾效應。再者,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規范教師依法執教、廉潔從教行為,切實筑牢教師隊伍思想防線。
當然,對于廣大家長來說,要端正對孩子的教育觀念,要意識到校外培訓班只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學生學習成長的主陣地還是在學校。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與孩子溝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切莫在功利心態驅使下給孩子報培訓班,試想,如果孩子的心思不在培訓班上,家長花再多的錢也沒用,甚至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筆者相信,只要沒有了市場需求,校外培訓亂象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王學明 夏臣)
培訓機構真有這么多名師嗎?他們的師資力量到底怎么樣?這些名師又是怎樣評出來的?記者就此在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的培訓機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昨天,備受關注的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結束。方案中英語和語文等學科的分值調整引發了大討論。
昨日,記者來到呼市賽罕區西把柵鄉后三富村了解得知,補課班已被取締,同時賽罕區食藥監局將補課班的食堂查封。在院中西側的墻上,還有一塊用水泥制的黑板,該老師的父親許元占稱,這塊黑板前幾年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