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14:14 來源:映象網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歐班列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開啟了中國鐵路國際物流發展新的時代篇章。(科技日報 12月13日)
11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建設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是加強沿線各國民間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中歐列車,正如游走在這張合作網絡中的畫筆,勾勒出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美好前景。
中歐班列為各國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提供了平臺,讓經濟的血脈更加通暢,未來更加美好。“計利當計天下利”,隨著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中歐班列必將牽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行穩致遠。在中歐班列面前,道路暢通了,世界變小了。可以預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發展,這條鋼鐵長龍,連接的不僅是亞歐,還將是世界;通向的不僅是未來,還將是繁榮。
近年來,中國鐵路總公司把中歐班列作為落實“五通三同”的“鋼鐵絲路”,有效拉動沿線經濟快速增長,隨著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逐漸增多,運輸貨物品種日益豐富。從最初的單向運行到現在的雙向運行,各國貨物流通更加便捷,小商品、電子產品、汽車以及配件等等各種生活用品,豐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達到共享精神的同時更好的推進了“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沿線國家道路聯通、貿易暢通,打造利益共同體的重要舉措,加強內外溝通協調,優化運輸組織,完善服務保障,促進中歐班列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這幾年,通過合作各方的不斷努力,中歐班列的運輸時間不斷縮短,開行線路和密度逐漸增加。作為運輸產品,中歐班列已經以速度快、安全性高而聞名。曾有義烏商人算過賬,同樣一批小商品運去西班牙馬德里,中歐班列的運程比海運縮短了9000公里,運行時間從21天壓縮到最快16天,比海運至少節省一多半的時間,運輸成本下降了近30%。這樣的致富快車,誰不愿意搭乘?
目前,中歐班列的發展勢頭迅猛,不斷擴展“朋友圈”,國際意識不斷凝聚。機遇與挑戰并存,書寫“一帶一路”新篇章,需各方繼續努力,不斷適應、掌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共創聯通世界美好的未來。(黃嘉慧)
12月10日上午11時許,隨著巨大的橋吊穩穩地抓起第一個集裝箱,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試生產。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期間,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份,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夜異,信息儲存系統越趨廉價和互聯網在全球的不斷普及,能夠把開放信息數據提升至全新的應用領域,不但有助于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更有可能在過程中改變今天的世界。
在11月16日舉行的“中共十九大:中國發展和世界意義”國際智庫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闡述和分析了中共十九大的主要成果及其世界意義。2013年簽訂“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時,巴基斯坦GDP增長率是3.1%;如今數據顯示,我們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5%以上。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世界的大門正向我們更好地敞開,給我們帶來更好生活和更多機遇。河南廣播電視臺6集大型調研紀錄片《豫見新世界》昨晚播發完畢,持續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做好企業“走出去”整體規劃,加強統籌協調。各部門和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和相關國家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走出去”實施方案,避免出現區域功能定位趨同、產業結構布局重疊、同質化無序競爭等問題。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2017年4月1日,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2017年5月8日,李克強總理赴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考察,希望河南提升改革開放水平、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綜合效應不斷累加放大,國際國內大牌企業、富商巨賈爭相布局河南,“逐鹿中原”再次成為看得見的恢弘場景;在追逐更短時間、更高效率、更快發展的速度經濟比拼中,“得中原者得天下”再次演繹著一個個經典案例。
文化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構建精神家園、增進思想認同的基礎。博大精深而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支柱與發展動力。
2015年7月8日,俄羅斯重要的工業和文化城市烏法,正在這里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上,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聲音,對接“一帶一路”。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國際社會應廣泛共同參與。
鄭州市金水區舉辦首場“一帶一路”線下健步走活動
中國買家的海外資產配置戰,又拉響了新一輪的號角。此次,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直指“一帶一路”國家。
中國買家的海外資產配置戰,又拉響了新一輪的號角。此次,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直指“一帶一路”國家。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全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樣對于加強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