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國家發展的新形勢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推進脫貧攻堅每位黨員干部責無旁貸,讓我們強化脫貧攻堅的思想自覺,強化脫貧攻堅的責任擔當,常懷憂民之心、常思富民之策、常盡惠民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幫扶人都應該把自己當做貧困戶的當家“主人”,就像是自己在忍受貧窮一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具有“攻克乃還”的決心。要是把自己當做“客人”,就不可能有一往無前的決心,貧困戶脫貧就難了。
對扶貧工作不上心的幫扶干部要嚴格落實召回制度,對搞“數字脫貧”的責任主體要從嚴追究責任,只有架設起制度的“高壓線”,才能引導各類扶貧主體真正放棄功利思想,真扶貧,扶真貧。
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既要抓高壓懲治、震懾常在,消減存量推進治標;又要抓早抓小、動輒則咎,遏制增量深化治本,確保監督執紀精準到位,推動工作落到實處。
非比尋常”會釋放“亮劍”信號,不僅讓脫貧攻堅回到初衷,重申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更是杜絕扶貧腐敗行為的發生,讓脫貧攻堅保持清正廉潔、清風正氣、潔清自矢,從根本上維護黨和政府形象,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用壓力倒逼自己,從而提供源動力,“壓力”與“動力”是相輔相成的,為人民服務這個重擔給予“黨員干部”“壓力”,這個“壓力”在干部身上做功,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著領導干部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全面提升抓黨建的能力,完善動力生成機制,強化敢于擔當負責的執行力,才能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地生根,才能真正讓貧困群眾脫身于“水火”。
越是困難,越是艱巨,就越要頂住壓力,特別是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機關干部,更需嚴于律己、落實責任,以“精準”作為實際工作的出發點,重務實、抓實干,真正做到為精準脫貧擔好責、扶好貧、助好力,才能不愧于心,不負于民。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脫貧攻堅戰斗”進入“最后一公里”的大背景下,黨員干部也要有這種“火苗精神”,不管在哪個職位,都要點亮自己的光,照亮通往脫貧攻堅戰斗勝利之路。
今天(6月19日)上午,由省委組織部駐村辦聯合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共同組織的“《第一書記》廣播劇、微電影劇本創作啟動儀式”在大象融媒新聞發布廳舉行。
扶貧“最后一米”是否暢通,不僅關系著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全局,也關系到我們之前的努力能否取得實效。
文化“慧”民,必將推動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貧困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加快貧困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促進貧困群眾志向和智慧的提升,最終走向全面小康步伐。
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后要“狠”,脫貧攻堅是“不成功便成仁”的硬仗,要有“破釜沉舟”、“視死如歸”的精神,每個幫扶單位必須立下軍令狀,每個幫扶責任人必須簽訂責任書,每名黨員干部都要有種意識,貧困戶不摘“貧困帽”,干部就掉“烏紗帽”,充分發揮和調動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扶貧干部要一鼓作氣,發揮埋頭實干、永不言敗、奮力一搏的精神,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打一場漂亮的脫貧摘帽翻身仗。
干部開展脫貧攻堅攻堅工作,需要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不斷激發創業的活力,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