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不力,米脂縣扶貧辦一正三副4名官員同時被“集體免職”。這已是今年以來,陜西省的第三次“集體免職”事件。(6月28日 新京報)
可能,免職前的你們,正逍遙自在,亦可能得到了什么風聲,惶惶不可終日。但歸根結底,你們真的是做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你們的懈怠、不作為、無所謂貌似對大局并無大的妨礙,但這就像蝴蝶效應一樣,無限放大,一旦落到貧困群眾身上,很有可能就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傷害,而這傷害極有可能就是致命的。
筆者寫出這樣的一段話,并非危言聳聽,也并非信口胡謅。筆者工作所在地就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有這樣一個“國家級”的帽子,任誰想象,也不會將那些類似于“軟紅香土”“燈紅酒綠”的詞語用到這里的。
“無奈”,也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貧困群眾的心情了。貧瘠的土地,落后的生產力,惡劣的生存環境,讓廣大的貧困群眾在數年乃至數十年都難以脫貧“翻身”。
得虧我們的社會主義,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沒有忘記我們的貧困群眾,也在努力實現當初“先富帶后富”的諾言。但是,話說回來,上面的政策再好,到下面落實的時候,難免會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各種偏差,各種的“不合腳”,就比如,米脂縣扶貧辦被免職的幾名干部的所作所為。
講真,這樣的處理方式在此前并沒有聽說過,很特殊,也很少用,但隨著一輪又一輪問責風暴的到來,這樣的問責方式已逐漸‘落地’。集體免職的頻次增加,更加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不僅要對個人問責,也要對組織問責,更要對人民負責。
諸如環保、土地、扶貧等領域,和民生關系比較大,如果出現領導班子集體失職,造成的影響很大。對于這些問題如若嚴肅查處,可以體現果斷的處置,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在這上面也要注意分析事態本身的性質和造成的后果,不能因為部分領導的問題,對所有班子成員一概而論。處分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過處分發出警示,解決懶政怠政的問題。
那么,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根本要求,持續傳導黨建責任壓力,健全黨建問責機制,落實好干部鼓勵激勵機制、容錯糾錯機制、能上能下機制,全面提升抓黨建的能力,完善動力生成機制,強化敢于擔當負責的執行力,才能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地生根,才能真正讓貧困群眾脫身于“水火”。(刁聰)
越是困難,越是艱巨,就越要頂住壓力,特別是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機關干部,更需嚴于律己、落實責任,以“精準”作為實際工作的出發點,重務實、抓實干,真正做到為精準脫貧擔好責、扶好貧、助好力,才能不愧于心,不負于民。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脫貧攻堅戰斗”進入“最后一公里”的大背景下,黨員干部也要有這種“火苗精神”,不管在哪個職位,都要點亮自己的光,照亮通往脫貧攻堅戰斗勝利之路。
今天(6月19日)上午,由省委組織部駐村辦聯合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共同組織的“《第一書記》廣播劇、微電影劇本創作啟動儀式”在大象融媒新聞發布廳舉行。
扶貧“最后一米”是否暢通,不僅關系著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全局,也關系到我們之前的努力能否取得實效。
文化“慧”民,必將推動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貧困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加快貧困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促進貧困群眾志向和智慧的提升,最終走向全面小康步伐。
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后要“狠”,脫貧攻堅是“不成功便成仁”的硬仗,要有“破釜沉舟”、“視死如歸”的精神,每個幫扶單位必須立下軍令狀,每個幫扶責任人必須簽訂責任書,每名黨員干部都要有種意識,貧困戶不摘“貧困帽”,干部就掉“烏紗帽”,充分發揮和調動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扶貧干部要一鼓作氣,發揮埋頭實干、永不言敗、奮力一搏的精神,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打一場漂亮的脫貧摘帽翻身仗。
干部開展脫貧攻堅攻堅工作,需要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不斷激發創業的活力,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求進步。
各級領導干部要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帶頭學習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帶頭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示范帶動引領脫貧攻堅工作。
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的致富動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領導干部帶頭、脫貧人才領軍、“不走的工作隊”保駕護航。
新時代面臨著新挑戰也蘊藏著新機遇,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黨員干部就要在干事創業中不斷增強干事業的那股“牛勁”、抓工作的那股“猴勁”和做扶貧的那股“虎勁”,耕好自己那的“三分地”,方能不負人民的期望和時代的重托,做一個人民滿意、時代需要的陳澤勝式的扶貧好干部。
扶貧工作對于青年干部是一張白紙,青年對扶貧工作也是一張白紙,只有不斷探索;只有不斷認識;只有不斷發現,才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案。
脫貧攻堅本是一件民心工程,如果脫離了實際大搞表格扶貧,必然會傷民心。要真正實現貧困村的脫貧目標,幫扶干部必須真心融入農村,要有“踏地十年”的決心,以造福一方的責任心,干事創業的事業心,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領路人,各級扶貧干部更要立好標桿、做好表率,用“愚公移山“的實干精神、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實干行動讓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們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繡花"功夫?現在是什么面貌?脫貧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六集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為您講述蘭考脫貧背后的故事,給正走在脫貧路上的干部和群眾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