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田厝村7名村干部中的5人被開除黨籍并被移送司法機關,2人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7人受處分皆因該村2008年度至2014年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發放出了問題。7名村干部名下多報戶內人口的方式,套取生態公益林補償金8萬多元,每人申報家庭人口數61至900多人不等,造成全村人口虛增,人均補償金降低。(6月22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按常理想,脫貧攻堅戰猶如久旱逢甘雨,枯木逢春一樣,擺脫貧困終于迎來了曙光,有了新希望,這是千載難逢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機會。可是,在現實中一些扶貧干部卻把“千載難逢”當成給自己的機會,利用制度上的瑕疵,監管上的漏洞為己為家人大撈扶貧款,致使貧困群眾人均補償金降低,怨氣連連。如此行為,其實就是“四風”頑疾,腐敗惡根,不可不重視,不可不拔除。
扶貧領域中需要清風正氣當主流,若腐敗風占據主場,則會人心渙散、根基動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黨風、政風對于扶貧領域中尤為重要,往往具有引導和決定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讓扶貧干部帶頭清正廉潔、拒絕腐敗、不占群眾一分一厘,無疑是抓住扶貧領域中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關鍵。扶貧干部腐敗,不僅影響脫貧攻堅的進度和效率,更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口碑,失去了信任,失去了威信。
事實上,發生在扶貧領域中的腐敗行為不亞于大貪大惡,他直接損害的是貧困老百姓的利益,直接違反了黨的精神,其形式其性質其危害程度都及其嚴重,村干部家家都是村里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申領大戶,最多的一戶竟有960人,這樣的事情顯然違背法律法規,更是黨紀國法不能相容的,直接侵害困難群眾切身利益,啃噬他們的期望,熄滅他們的希望,這樣行為嚴重阻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是脫貧攻堅的絆腳石。
扶貧領域中的腐敗,要靠規定、靠監督持續發力,以狠剎“扶貧蛀蟲”為契機,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我們必能營造清正、廉潔、正氣的基層良好生態。(江納)
“高積分”所折射的即是扶貧要“扶志”,只有群眾的精氣神被真正調動起來,才能讓群眾思想上“有盼頭”,行動上“有奔頭”。讓群眾心中燃起積極向上的火焰,脫貧之事則水到渠成。
扶貧干部只有講貧困群眾聽得懂“土話”,才能更加“接地氣”,彼此之間才能進行無障礙溝通,才能打破隔閡和成見,成為朋友,甚至成為家人。
所謂扶貧干部和貧困群眾要“親”上加“清”,就是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以“親”凝聚團結盡可能多的扶貧力量,以“清”營造好脫貧攻堅的良好環境,做清白人、做干凈事。
2015年8月份,中原高速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劍君正式到濟源市委組織部、大峪鎮及王莊村報到,擔任村委第一書記職務,2015年9月1日正式駐村工作。從此以后,他積極協調,爭取濟源市交通局2.5公里道路加寬建設資金;爭取省交通運輸廳3.5公里道路建設140萬元資金支持,道路工程目前正在實施。
扶貧工作本身就是一場“趕考”,最重要的還是向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扶貧趕考永遠在路上,考題永遠在人民心中,扶貧趕考沒有逗號,只有句號,只有人民滿意,才算及格。
加強信息公開,增加監督渠道,完善網絡監管,進一步暢通監督通道,保障扶貧一線群眾聲音能及時及快的反映上來,以便對“扶貧貪官”及重及快的懲治,不僅是挽回國家經濟損失的需要,更是撫慰老百姓受傷的心。
扶貧不搞“盆景”,就是要求干部拋棄“面子工程”、輕惠民實效,挑領導容易看得見的地方扶貧,把資金集中投到少數幾個點上的想法和做法。
反腐的關鍵是“防患于未然”,等腐敗已經出現了,再去查處,大多已“人去樓空”,損失已無法彌補了。健全和完善扶貧領域監管制度是“防患”的關鍵。
張旸就是眾多駐村第一書記中的其中一員,帶著組織的囑托和信任,服從組織的安排,去中牟縣刁家鄉小王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去加強黨支部力量,盡快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打響脫貧攻堅戰,讓群眾早日走向致富路,早日過上小康的生活。
據悉,此次簽約的項目為全市扶貧基礎設施第一批統貸項目,涉及扶溝、西華、沈丘、鄲城、太康5個貧困縣的6個項目,合同總金額15.17億元,近期將到位7.4億元。
為提高全村種植香菇的積極性,全建磊想方設法為群眾解決資金問題,甚至自掏腰包為種植戶購買技術資料、開拓銷售渠道。積極協調縣扶貧資金對貧困戶實行每戶1000袋香菇種植幫扶,協調銀信部門為群眾提供貸款,目前已幫助27戶群眾申請了政府貼息貸款幫扶。
11月3日上午,記者來到確山縣任店鎮倪莊村采訪。連續一個月的陰雨天氣終于停歇,天地間充斥著燦爛的陽光。仰望天空,幾朵浮云飄過,幾只大雁掠過,給這個樸素的山鄉增添了幾份美麗。
郵儲銀行周口市分行始終堅持扶貧有我的態度,主動適應扶貧新變化,貼近實際需求,上下一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著力支持周口金融扶貧開發工作。
郵儲銀行周口市分行始終堅持扶貧有我的態度,主動適應扶貧新變化,貼近實際需求,上下一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著力支持周口金融扶貧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