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的基礎上步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的人口大國,如何平衡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提高發展的包容性,特別是如何精準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走出貧困陷阱,是必須深入思考和認真謀劃的重大課題。(6月22日央廣網)
習總書記對于扶貧工作提出了“精準”的要求,反復強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而各級政策執行部門,也將“精準”作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基礎與前提,不斷的深入學習,層層壓實責任,追責問責常態化。然而,在如此高壓態勢下,精準扶貧一線地區依舊存在“扶貧變扶親”等問題。
陜西省太白縣鸚鴿鎮監委主任潘歲伍,私自將不符合條件親友保留貧困戶資格;廣西賓陽縣新橋鎮三才村村委治調主任陳仕模違規為其父領取危房改造資金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讓人不禁反思本應“精準”的一線戰場為何變得如此粗放化、利己化?
筆者認為扶貧領域問題頻發的原因在于“四個”不到位。首先,監管措施不到位。讓干部弄虛作假、僥幸心理有機可乘。其次,責任落實不到位。廣大機關干部、村社干部,相互推脫,責任意識淡薄。再次,扶貧政策宣傳不到位。貧困戶對政策不清楚,不明白,有的甚至一無所知。最后,學習意識不到位。各級干部缺乏主動“充電”的意識,缺少嚴于律己的政治要求。針對以上“四個”不到位,筆者認為應當切實做到 “四個”精準。
其一,精準監管。對政策落實執行、項目資金到戶等“最后一公里”應當精準監督,精準管理。脫貧攻堅階段,涉及到醫療、衛生、教育等眾多領域,政策多,資金量大,涉及面廣,這對監管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分領域、分政策、分項目,制定更精準的監管措施,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監督及查處機制,特別是政策落地的一線,針對弄虛作假、擠占挪用等突出問題,相關監督部門更應出重拳,下決心,一查到底,做到精準查處,精準打擊。同時,開展定期巡查、督查,針對相關機關部門、村社等出現的問題,建立相關問題臺賬。做到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精準監督,精準管理。只有將監管精準化,常態化,才能切實推進扶貧工作,才能讓政策落地、資金惠人。
其二,精準責任。強化主體責任,讓干部擔好責,扶好貧。當前,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各類項目必須加快進度。因此,當各類任務層層壓實到一線時,一些干部難以適應,無視自身職責、責任,大搞數字脫貧,工作弄虛作假,華而不實,給扶貧工作有序健康地發展帶來了嚴重危害。一旦追責問責時,便相互推諉推脫,究其原因在于責任落實不到位,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強化主體責任,精準到戶落實幫扶責任人,狠抓扶貧實干精神。讓干部沉下去,真正的參與到精準脫貧的每一個環節,培養與群眾魚水之情,增強責任心。讓責任精準落實到每位幫扶干部,頂住壓力,增強責任心,少一些不必要的“華”,多一些沉下去的“實”。
其三,精準宣傳。當前,扶貧領域尤其是農村地區對扶貧資金雁過拔毛,擠占挪用等情況凸顯。究其原因是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貧困戶不清楚自己應該享受哪些政策項目導致資金被侵占截留卻一無所知。因此,必須改變以前大水滿灌式的政策宣傳,做到精準滴灌式的宣傳。政策宣傳不僅要到村社一級,更要精準宣傳到每一戶、每一個人。這就要求幫扶干部要深入學習和理解政策措施,以便在為貧困戶作宣傳時,能解釋透徹。只有在宣傳上狠下功夫,做到戶戶知曉,人人明白,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宣傳。
其四,精準學習。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要求我們有更高的政策理解力、執行力,凝心聚力將精準扶貧的各項政策堅實的貫徹下去。因而,主動為自己“充電”,在平時工作中多思考、多琢磨,內學于心,外化于行,練就一身扶貧真本領,才能更好助力扶貧攻堅。精準學習,是精準到每一位扶貧干部,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一切時間多學多思,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及業務水平,真正將扶貧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于行上。
脫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沒有回頭箭的攻堅戰,更是一場輸不起的民生戰。越是困難,越是艱巨,就越要頂住壓力,特別是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機關干部,更需嚴于律己、落實責任,以“精準”作為實際工作的出發點,重務實、抓實干,真正做到為精準脫貧擔好責、扶好貧、助好力,才能不愧于心,不負于民。(劉天羽)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脫貧攻堅戰斗”進入“最后一公里”的大背景下,黨員干部也要有這種“火苗精神”,不管在哪個職位,都要點亮自己的光,照亮通往脫貧攻堅戰斗勝利之路。
今天(6月19日)上午,由省委組織部駐村辦聯合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共同組織的“《第一書記》廣播劇、微電影劇本創作啟動儀式”在大象融媒新聞發布廳舉行。
扶貧“最后一米”是否暢通,不僅關系著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全局,也關系到我們之前的努力能否取得實效。
文化“慧”民,必將推動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貧困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加快貧困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促進貧困群眾志向和智慧的提升,最終走向全面小康步伐。
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后要“狠”,脫貧攻堅是“不成功便成仁”的硬仗,要有“破釜沉舟”、“視死如歸”的精神,每個幫扶單位必須立下軍令狀,每個幫扶責任人必須簽訂責任書,每名黨員干部都要有種意識,貧困戶不摘“貧困帽”,干部就掉“烏紗帽”,充分發揮和調動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扶貧干部要一鼓作氣,發揮埋頭實干、永不言敗、奮力一搏的精神,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打一場漂亮的脫貧摘帽翻身仗。
干部開展脫貧攻堅攻堅工作,需要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不斷激發創業的活力,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求進步。
各級領導干部要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帶頭學習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帶頭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示范帶動引領脫貧攻堅工作。
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的致富動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領導干部帶頭、脫貧人才領軍、“不走的工作隊”保駕護航。
新時代面臨著新挑戰也蘊藏著新機遇,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黨員干部就要在干事創業中不斷增強干事業的那股“牛勁”、抓工作的那股“猴勁”和做扶貧的那股“虎勁”,耕好自己那的“三分地”,方能不負人民的期望和時代的重托,做一個人民滿意、時代需要的陳澤勝式的扶貧好干部。
扶貧工作對于青年干部是一張白紙,青年對扶貧工作也是一張白紙,只有不斷探索;只有不斷認識;只有不斷發現,才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案。
脫貧攻堅本是一件民心工程,如果脫離了實際大搞表格扶貧,必然會傷民心。要真正實現貧困村的脫貧目標,幫扶干部必須真心融入農村,要有“踏地十年”的決心,以造福一方的責任心,干事創業的事業心,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領路人,各級扶貧干部更要立好標桿、做好表率,用“愚公移山“的實干精神、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實干行動讓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們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繡花"功夫?現在是什么面貌?脫貧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六集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為您講述蘭考脫貧背后的故事,給正走在脫貧路上的干部和群眾以參考。
“繡花”,一針一線都是真。向貧困宣戰,來不得半點馬虎,更是要“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