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先進,我的事很平淡”,54歲的劉桂珍說道,劉桂珍是山西代縣段家灣峪口鄉段家灣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同時還是村醫和代課教師,她一肩挑四擔,幾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在許多干部眼中,劉桂珍的“官”很小,但是,她幾十年的奉獻并不少,她為百姓做的事更不少,她的精神品質值得所有黨員干部學習。
主動端正思想。劉桂珍作為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把建設家鄉當做自己的責任,放棄讀大學的機會,選擇留村奉獻自己微小的力量。而我們有些黨員干部,認為自己的“位低”、“權輕”,而不愿“擔責”,這種思想覺悟是錯誤的,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在某些如脫貧攻堅工作這類中,基層黨員干部雖然“位低”,卻更能發揮作用,因為基層黨員干部更能做到經常與貧困戶進行直接交流。
勇于承擔責任。劉桂珍在工作的39年間,勇于承擔責任,最后一肩擔四擔:鄉村醫生、鄉村教師、村支書、村主任都是她的標簽,哪里需要她,她就往哪里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各地省、市、縣多次要求要壓實責任,層層負責,這并不是要“事后追責”,而是希望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有擔當,有責任心。作為黨員干部,不管“官大官小”,都要勇于承擔責任,多向國家、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當然,承擔責任需要能力,所以,黨員干部要“學無止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業務水平,不僅要“勇擔責”,更要“能擔責”。
敢于付出行動。心學大師王陽明說:“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要在明確目標,學習業務之后,將所學用于實處,才能把事情做到完美。扶貧工作是一套系統的工作,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疏漏,不管是領導還是基層工作人員,都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嚴格遵守規定,嚴格按照標準,真正的結合實際,大膽去做。扶貧工作不是紙上工作,需要“張開嘴”,“邁開腿”,要將所學的政策和標準種在每一寸貧困村土地,普及到每一個貧困戶心中,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精準”。
劉桂珍說自己很渺小,就像是一顆小小的火苗,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這顆小小的火苗,在幾十年中照亮了整個段家灣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脫貧攻堅戰斗”進入“最后一公里”的大背景下,黨員干部也要有這種“火苗精神”,不管在哪個職位,都要點亮自己的光,照亮通往脫貧攻堅戰斗勝利之路。(徐珩)
今天(6月19日)上午,由省委組織部駐村辦聯合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河南大學、中原工學院共同組織的“《第一書記》廣播劇、微電影劇本創作啟動儀式”在大象融媒新聞發布廳舉行。
扶貧“最后一米”是否暢通,不僅關系著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全局,也關系到我們之前的努力能否取得實效。
文化“慧”民,必將推動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貧困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加快貧困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促進貧困群眾志向和智慧的提升,最終走向全面小康步伐。
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后要“狠”,脫貧攻堅是“不成功便成仁”的硬仗,要有“破釜沉舟”、“視死如歸”的精神,每個幫扶單位必須立下軍令狀,每個幫扶責任人必須簽訂責任書,每名黨員干部都要有種意識,貧困戶不摘“貧困帽”,干部就掉“烏紗帽”,充分發揮和調動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扶貧干部要一鼓作氣,發揮埋頭實干、永不言敗、奮力一搏的精神,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打一場漂亮的脫貧摘帽翻身仗。
干部開展脫貧攻堅攻堅工作,需要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不斷激發創業的活力,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求進步。
各級領導干部要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帶頭學習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帶頭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示范帶動引領脫貧攻堅工作。
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的致富動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領導干部帶頭、脫貧人才領軍、“不走的工作隊”保駕護航。
新時代面臨著新挑戰也蘊藏著新機遇,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黨員干部就要在干事創業中不斷增強干事業的那股“牛勁”、抓工作的那股“猴勁”和做扶貧的那股“虎勁”,耕好自己那的“三分地”,方能不負人民的期望和時代的重托,做一個人民滿意、時代需要的陳澤勝式的扶貧好干部。
扶貧工作對于青年干部是一張白紙,青年對扶貧工作也是一張白紙,只有不斷探索;只有不斷認識;只有不斷發現,才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案。
脫貧攻堅本是一件民心工程,如果脫離了實際大搞表格扶貧,必然會傷民心。要真正實現貧困村的脫貧目標,幫扶干部必須真心融入農村,要有“踏地十年”的決心,以造福一方的責任心,干事創業的事業心,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領路人,各級扶貧干部更要立好標桿、做好表率,用“愚公移山“的實干精神、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實干行動讓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們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繡花"功夫?現在是什么面貌?脫貧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六集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為您講述蘭考脫貧背后的故事,給正走在脫貧路上的干部和群眾以參考。
“繡花”,一針一線都是真。向貧困宣戰,來不得半點馬虎,更是要“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脫貧工作不能靠一己之力,脫貧要求我們發動群眾,集思廣益,要求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聯絡,全情投入,踏石留印,鑿壁留渠,以忘我的奉獻精神和勇承重任的擔當感染和帶動群眾投入到脫貧攻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