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各代表團繼續審議十屆省委工作報告,王東明在參加成都代表團審議中講到,“扎實抓好脫貧攻堅和對口幫扶,不斷增強奔康致富輻射帶動力,為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四川日報 5月26日電)
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四川作為脫貧攻堅的西部主戰場,承擔重要的歷史使命。而能否打贏脫貧攻堅戰,已經成為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戰略的關鍵一步。因此,扶貧干部要一鼓作氣,發揮埋頭實干、永不言敗、奮力一搏的精神,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打一場漂亮的脫貧摘帽翻身仗。
干部要有埋頭實干的干勁。“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要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需要作為“領頭雁”、“火車頭”的扶貧干部,在廣闊的鄉村扶貧路上,用心、用情、用力的走入基層、身入百姓,埋頭苦干、積極實干,發揚新時期的“愚翁精神”,用汗水與熱血,譜寫出斗志昂揚的脫貧戰歌。
干部要有永不言敗的韌勁。“陽光總在風雨后”,“風雨之后見彩虹”,扶貧道理艱難險阻、崎嶇坎坷,充滿著困難與挑戰。但惡劣的工作環境、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都不能作為向困難低頭的借口,相反,應該作為干部錘煉意志、磨礪品格、提升能力的“磨刀石”,發揚面對挫折永不言敗韌勁,執著而堅持的克服挑戰,方能取得脫貧攻堅戰役最后的勝利。
干部要有破釜沉舟的拼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可見破釜沉舟的拼勁的重要性。在扶貧過程中,需要干部把握機遇、吃透政策、奮力一搏,下定“不見黃河心不死”的決心,新建基礎設施,推動產業發展,實現富民增收,將“財神”引進來,將“貧魔”趕出去,相信“皇天不負有心人”,終將鐫刻出全面小康的宏偉藍圖。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心中有目標,腳下有力量。實現脫貧摘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扶貧干部為之奮斗的目標。干部發揚“三勁”精神,行穩致遠、砥礪前行,為治蜀興川增添不竭動力。(王文軒)
干部開展脫貧攻堅攻堅工作,需要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不斷激發創業的活力,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求進步。
各級領導干部要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帶頭學習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帶頭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示范帶動引領脫貧攻堅工作。
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的致富動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領導干部帶頭、脫貧人才領軍、“不走的工作隊”保駕護航。
新時代面臨著新挑戰也蘊藏著新機遇,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黨員干部就要在干事創業中不斷增強干事業的那股“牛勁”、抓工作的那股“猴勁”和做扶貧的那股“虎勁”,耕好自己那的“三分地”,方能不負人民的期望和時代的重托,做一個人民滿意、時代需要的陳澤勝式的扶貧好干部。
扶貧工作對于青年干部是一張白紙,青年對扶貧工作也是一張白紙,只有不斷探索;只有不斷認識;只有不斷發現,才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案。
脫貧攻堅本是一件民心工程,如果脫離了實際大搞表格扶貧,必然會傷民心。要真正實現貧困村的脫貧目標,幫扶干部必須真心融入農村,要有“踏地十年”的決心,以造福一方的責任心,干事創業的事業心,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領路人,各級扶貧干部更要立好標桿、做好表率,用“愚公移山“的實干精神、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實干行動讓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們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繡花"功夫?現在是什么面貌?脫貧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六集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為您講述蘭考脫貧背后的故事,給正走在脫貧路上的干部和群眾以參考。
“繡花”,一針一線都是真。向貧困宣戰,來不得半點馬虎,更是要“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脫貧工作不能靠一己之力,脫貧要求我們發動群眾,集思廣益,要求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聯絡,全情投入,踏石留印,鑿壁留渠,以忘我的奉獻精神和勇承重任的擔當感染和帶動群眾投入到脫貧攻堅中。
脫貧攻堅,不能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基礎工作扎實不扎實,幫扶措施精準不精準,資金管理嚴格不嚴格……所有這些都必須環環相扣,層層壓實。
只有讓人民吃得飽、穿得暖、安居樂業,收入水平和經濟實力真正跨過“貧困基準線”才能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扶真貧、真扶貧”,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才會由“數字量變”到“生活質變”。
脫貧攻堅是一個地區脫貧的要素之一,需要外來“輸血”,更需要當地群眾自動“造血”,才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法寶。唯有如此,才會讓“輸血”變“造血”讓“有限”變“無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貧幫扶隊伍。
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可持續生計方法是近年來對貧困進行評價的一種新方法,它是基于對貧困原因的深層次理解而提出的,大致包括了就業、人的能力和自然資源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