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對四川省成都市和綿陽市、河南省鄭州市和洛陽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寧波市的121家企業創新情況進行了調查,不少企業反映,創新中遇到“人才瓶頸”,在培養、引進、評價、激勵人才和人才流動等方面,鼓勵創新的人才政策落實還不是很到位,導致人才請不來、留不住,企業創新借不上人才的力。(5月8日《人民日報》第20版)
每年7月份,是一線城市人口流動做大的時刻,很多大學生畢業的首選是一線城市,其次是自己所在省的省會,再次是自己上大學所在的城市,最后才是家鄉所在的城市。很少有人考慮再去其他的陌生的城市去工作、生活。更何況很多城市的工資遠遠不如一線城市給的高、舒適度不如自己熟悉的家鄉,沒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很難將他們吸引過來,更何況留下。
筆者認為,隨著現代的信息和經濟的發展勢頭的迅猛,在相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聯動發力,這些弊端是可以解決的。
首先,要有完善的配套的公共設施,基本問題杜絕差異化。任何一個社會人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同時都有不斷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如果他們來了拿到再高的工資,卻不能提供交通、住房、醫療、教育、休閑等一系列的服務,不僅僅不能夠留住人才,本地的人才也會加速流失。
同時,還要營造新引進人才與戶籍人口機會均等的政策環境,解決外地人最關心的、最迫切的公共服務訴求,采取有力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子女入學、入戶、居住等具體問題。讓新進人才具有認可感、幸福感和家的溫暖感,只有他有了獲得感,才有考慮安家的想法。
其次,企業有塑造家的企業文化。企業應在在提高員工的生活環境質量、提高員工收入、提升員工的幸福感發力。要想員工有更好的精力來工作,首先得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為員工解決父母養老,小孩教育的問題,讓員工不需要為家庭擔心,不因為工作而長期不能與家人團聚。提高職工收入、完善休假制度,收入的提高能提升生活品質,而完善了休假制度能讓職工有時間放松身體,愉悅身心,提高幸福感。讓員工深刻的感受到大家庭的關懷和溫暖。
最后,著力培養本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可以暫時解決人才的缺乏問題,但是長久解決本地人才培養才是關鍵。政府在制定一些優惠政策的同時,應當注意傾斜度,不要厚此薄彼。否者會出現外地人才留不住,本地人才往外走的尷尬局面。因此政府和企業須聯合發力創建一個重知識、重人才的人文環境,給予自己培養的人才和引進人才一樣的優惠政策,鼓勵激發本地人才不斷成長成才,成為當地跨越發展的主力軍。
我們的文化從古至今依舊講究安土重遷。所以,我們需要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給予外地人才家的溫暖和本地人才的溫暖的港灣。(齊祺)
近日,本報記者對四川省成都市和綿陽市、河南省鄭州市和洛陽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寧波市的121家企業創新情況進行了調查,不少企業反映,創新中遇到“人才瓶頸”,在培養、引進、評價、激勵人才和人才流動等方面,鼓勵創新的人才政策落實還不是很到位,導致人才請不來、留不住,企業創新借不上人才的力。
互聯網金融的沖擊,監管“松綁”下的全新業務,“內外加急”讓期貨業進入全面轉型,然而人才瓶頸卻深深地制約著行業的轉型之路。但此事卻引發了期貨界對互聯網金融的深深思考,正如參會的業界人士所言,未來互聯網金融對期貨業的沖擊影響將不可小覷。
■有企業高級研發人員月薪達6萬元,但扣除“五險一金”和個人所得稅后,實際到手才3萬多元 引來了人才,不見得就能留住人才。人才評價標準沒有考慮企業實際需求,有的規定甚至直接把企業研發人員關在門外